播州民族文化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民族文化 > 播州民族文化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64442
  • 丛书名:海龙屯遗址价值研究丛书
作者:陈季君 等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4月 
内容简介
  播州民族文化是播州各民族在历史时期、基于独特的播州地域中创造出来的。在播州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原汉文化及播州地域的其他非汉文化如苗、彝、土家等文化等对其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本书从播州多元民族文化格局极其变迁、播州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播州民俗文化、播州土司地区的文治教化、播州土司遗址民族文化研究五个部分对播州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全面阐述,还原了播州地区的民族文化面貌。
作者简介
  陈季君,教授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1964年3月生,西南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省级重点支持学科《中国史》学科带头人,2009年12月-2010年7月赴美国圣何塞加州州立大学访问学习。重庆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地理学会委员。
目  录
第一章 播州多元民族文化格局
 第一节 播州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第二节 播州民族文化格局
第二章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播州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方式
 第二节 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
 第三节 播州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第三章 播州民众文化
 第一节 播州地区的物质生活民俗
 第二节 播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民俗
 第三节 精神生活民俗
第四章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治教化
 第一节 播州地区汉文化的传播
 第二节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序
  在《播州民族文化研究》即将付梓之际,该书作者,遵义师范学院的陈季君教授嘱我作序,而我对播州文化知之甚少,但为能补充自己的知识,且先睹为快,还是欣然从命。
  通读全书,获益匪浅。我们看到,地处黔北的播州,万山耸峙,涧壑萦行,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里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播州始建,特别是杨氏入播,及土司制度的推行,多种文化即在此交流互动,不仅中原文化再次发扬光大,而且具有地域特色的以仡佬族为核心的各民族文化也在此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播州民族文化旖旎多姿的历史画面。而播州民族文化中又包含了土司文化,这也是播州民族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我们更能深切地感觉到,地处播州这块神奇土地上的学者,默默耕耘,精诚合作,以“筚路蓝缕”的精神,精心梳理本土宝贵文化遗产。近些年,在西南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学者们特别注重对土司文化的研究。随着土司遗址申遗活动的开展,这一研究尤显重要。我们欣喜地看到,遵义师范学院专门成立了土司文化研究中心,并在土司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即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为播州土司海龙屯遗址申遗做出的重要学术支撑。就此而言,其意义已超越学术研究的范围。
  该书全面阐述了丰富多彩的播州民族文化,对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播州的历史,了解土司制度是大有裨益的。作者的研究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称道。
  其一,传统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结合运用。播州地处西南,属华夏文明的边缘地带,传世文献较少,而代表正统观念的文献中又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他者”的偏见,使播州本土化的历史记忆被隐藏或抹杀。这就需要对现有文献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需要用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去补充,印证文献资料。在这一方面,本书的作者显然下了大力气,他们充分利用最新的考古资料,如播州土司军事城堡——海龙屯的考古挖掘资料。这就使他们的论述更加严谨,更加客观。在这方面可谓建树颇多,如人们一直争论的杨氏族属问题,作者以杨粲墓中随葬的铜鼓和海龙屯民居特征证明,杨氏有西南少数民族僚人的特点,而非来自太原的汉人,这是很有说服力的。
  其二,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学科的有机糅合,交叉运用。对西南民族历史问题的研究,基于文献资料的稀疏,单纯依靠传统史学对史料的考证与解读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播州民族文化这一长期空白的研究领域,更需要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田野考察,做跨文化的比较,真正深入现场,感受历史的变迁。难能可贵的是,本书的作者不仅具有多学科的专业背景,为他们相互促进,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提供了学术基础,同时,他们能深入播州历史的现场,数次登上海龙屯,多次深入黔北仡佬族村寨,广泛收集口述材料,努力搜寻历史的记忆。这无疑是对播州民族文化研究的有益尝试,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对播州民族文化交流的十一种形式的归纳,就是很好的例子。

 播州民族文化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