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李鸿章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9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轻型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339799
作者:梁启超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编辑推荐

★一个乘承儒家文化传统的文人,一个深谙中国封建官场之道的官僚,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东方俾斯麦”,一个国人心中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重读晚清权臣李鸿章,看他如何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上纵横捭阖,重读这位争议人物的功过得失;全新解译 个性点评之经典典藏本。
★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著的,“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无论是作者,还是读本,都具有无可怀疑的经典。
★全新解读加个性点评本。市场上同类书要么复制梁氏原著,要么重新立传,鲜有创造性行为。本书解译全新,而且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提升,提纲挈领,一目了然,主次分明,加之每节后有个性点评,更使全书读来有味有趣有得。
★版式新颖别致,文字美观大方,文图并茂,给人阅读美感;封面设计古朴厚重,意蕴丰富,既有历史感又不失时代感;印刷精美,是可束之于书架的正版精品。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梁启超对原著进行梳理、总结、细化和提升,从多面李鸿章、时代巨子、乱世唤英雄、一飞冲霄汉、洋务兴邦国、东亚逢对手、东方俾斯麦、闲来自有忙、沧桑垂暮年和功罪任评说十个方面入手,对李鸿章这位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在军事、洋务、外交以及政治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每节后并附读后点评,既是对作者梁启超观点的总结,也是解译者的读后感悟,以引导读者阅读,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衷时客、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史学家等。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李安安,70年代生人,做过报纸、杂志,后沉静于图书,出版过国学、心灵励志等图书近20本。喜爱文史哲,近年来醉心于晚清与民国历史的阅读勾沉,此书即为对梁启超《李鸿章传》研读的一个结晶。
目  录
上 译文部分
序例
第一章 多面李鸿章——说在前面的话
第二章 时代的巨子——放在时代中看李鸿章
第三章 乱世唤英雄——发达前的国内外形势
第四章 一飞冲霄汉——军事家李鸿章
第五章 洋务兴邦国——洋务运动时的李鸿章
第六章 东亚逢对手——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
第七章 东方俾斯麦——外交家李鸿章
第八章 闲来自有忙——赋闲时的李鸿章
第九章 沧桑垂暮年——晚年的李鸿章
第十章 功罪任评说——留在后面的话

下 原文部分
前  言
   序例   
   一、本书仿照西方的传记文体来记述李鸿章,并加以评论,使读者对他有所了解。
   二、中国旧式文体记述一个人的事迹,用传,或用年谱,或用事略(叙述死者世系、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常由死者门生或亲友撰写,留作墓志铭或为史官作传提供依据),多记述生平事迹,不做褒贬评论,即使有也是附于文后。实际上,这种夹叙夹议的叙述方式,乃司马迁首创,《史记?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都是这样。后世缺乏识见,又不敢妄学。我虽不才,却偷偷把司马迁的手法“拿来”一用。
   三、四十年来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不和李鸿章有关,所以为他作传,不能不以做近代史的态度和笔法来写。我对时局稍有些看法,故不敢隐讳,目的给后人看。只可惜时间太短,身边又没一本书来参考,因此书中错误难免。望日后有机会修补。
   四、关于江南之战,记述了不少湘军事迹,似乎离题了,但淮军湘军关系复杂,不如此写不能充分展现当时形势,望读者理解。
   五、《中东和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全文转载。因李鸿章事迹的前因后果,与此类公文关系密切,因此冒着文章拖沓之嫌,全部收录。
媒体评论
  “在过去的40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当天空晴朗了之后,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英国《曼彻斯特卫报》
  “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从孔夫子的年代直到如今,这是一场漫长的哭泣,而在世纪之交的当下,人们依然充满疑惑:中国及其4亿人民,果然诞生了如此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对李鸿章公务生涯的回顾,将得出一个令人悲伤的结论:他无数次地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指责受贿及不忠。”
  ——美国《华盛顿邮报》,
  “寻常人如果遭此失意,不忧愤而死才怪。但73岁高龄的李鸿章,面对国内朝廷的诟病,在外仍努力支撑残局,挺身而出负责议和谈判事宜,不幸又被刺伤,却还能从容应对,不辱使命。后来,他又到俄国祝贺俄国皇上加冕,访问欧美各国,就像没发生什么不快似的,毫不介怀。他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也在于此。”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多面李鸿章——说在前面的话  
  自古英雄多毁誉
  天下啥人既不招誉,也不招毁,活得最安全?答案是:平庸人。一个人如果招人厌恶,他可能是非凡奸雄呢!当然,天下多是庸人,说这话的也往往是平常庸人。可见,以平常人的眼光评价非常人,怎么可信呢?
  享誉天下的,未必真君子;招人诽谤的,未必不伟人。所谓盖棺论定,其实就是死后也有难下定论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是,所以,有人被骂,有人被赞,其程序甚至达到极点。
  那么,后世学者史家如何从中甄别评定呢?比如有的人,他今天得到的诋毁,与当初受到的赞扬相当,他今天受到的赞扬,与当初的诋毁相当。那么,他们究竟是种什么人呢?
  我的回答是:他们是非同寻常之人。暂不论其是非常奸雄还是非常豪杰,单看他所处的时代、位置以及其作为,就不是平庸人的见识能一语道出雌黄的。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可看我的这本《李鸿章传》
  我佩服李鸿章的才干,惋惜其见识不足,但又同情他的遭遇。李鸿章曾游历欧洲,曾问德国宰相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挠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深思半晌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
  李鸿章无语。由此可见其心中的郁闷块磊,不是旁观者所能理解的。所以,我对他是既有批评又有同情。
  
  [读后感悟]
  1.自古英雄集毁誉于一身。他们有着鲜明的个性和行为特征,非常人所有,也非常人所能理解。享誉天下,未必真君子;招毁天下,未必不伟人。盖棺未可论定。

 李鸿章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