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我:教育文明的基础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教育 > 理解自我:教育文明的基础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4184511
作者:季苹,崔艳丽,涂元玲 著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编辑推荐
  一本全面了解"自我"概念,了解何为"健康自我"的详实参考。
  作为教育工作者,理解自我是为了不要错过孩子们内心*纯洁美丽的风景,更是为了孩子们可爱的心灵能在我们的理解中得到滋养,是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呈现出更加文明的形态。
 
内容简介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理解人必然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健康程度。自我是人的心理动力系统,了解这个动力系统的具体构成和特征,能够使我们对人的理解走向精细化。教育的精细化不只是外在环境的精细化,而更在对人的理解和尊重的精细化。本书对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其中以心理学为主)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从教育的需要出发相对详细地分析了自我的构成和特征以及健康自我的特征和健康自我发展的条件,希望能够对教育同行有所帮助,更希望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长对学生健康自我的深层关注。
作者简介
  季苹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重点学科"学科教育学"负责人。长期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及学生研究三个领域开展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著作《学校管理诊断》《学校发展自我诊断》《学校文化自我诊断》《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等。
目  录
前言
引子:从"教育的文明"谈起
"自我"的学术梳理:一项艰巨的基础工作
心理学研究中的自我--以三组概念梳理心理学自我研究成果
客我、主我和自我
本我、超我与自我
自体、客体和自我
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中的"自我"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和自我
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与自我
在学习中形成的对自我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自体和自体客体
客我和主我
自我是以第一需要为目的以机制为装备的反身性的心理动力系统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本书从"教育的文明"谈起,引出一个总体的观点--现代教育要从理解自我开始。"理解自我"的研究,于教育者而言,应当或至少可以以"自我"的学术梳理为基础内容和主体,但落点要在"健康自我"上。对于本书结构为何这样安排、有什么特点、我们期待着哪些读者,以及我们为什么这样表述,在大家阅读之前,我想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研究健康自我的缘由:生命实践的内心需要
  我们的研究是从学生的健康自我出发的。"健康自我"既是本书研究的落脚点,也是整个相关研究的起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健康自我?这其中经历了包括我个人在内的诸多研究者从实践到理论的长期思考。
  作为研究者,我一直在追问教育的根本目的;作为母亲,我又在天天面对孩子发展中的问题。这样两条基本的生命线,构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两个生命实践领域(过去我们习惯称之为研究实践与生活实践,但我更愿意遵照内心的愿望,称之为生命实践领域):学术生命和生活生命。两条生命线不断交织,两个生命实践领域不断融合,成了基本的生命实践。研究健康自我是生命实践的必然选择。
  2004年,女儿由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转向进入学习任务沉重的中学阶段,面临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行为上表现出极大的叛逆,大量的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已经很勤奋了,还要怎么勤奋?"、"我为什么要背历史?中国人学英语有什么用?"、"我该买什么样的发卡呀?"……几乎是凭着母爱的本能,从急躁到沉静,从粗糙到细腻,我开始走进女儿的内心世界,我渐渐意识到,其实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早已存在,只不过是在青春期的情境下,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由潜意识上升为意识,成为"我"的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也顿时让做母亲的我手足无措。根据自己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我开始有意识地将孩子的问题从整体上归结为自我的问题。"怎样培养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便成了作为母亲的我的一个主要生活命题。
  也恰好在2004年,我和教育学院的老师们开始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优质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我们这个团队因而也就简称为"转化团队"。在围绕上述研究进行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教师们普遍缺乏对学生的研究。2005年9月7日,我们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老师,您做学生调研了吗?》一文。

 理解自我:教育文明的基础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