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探微

当前位置:首页 > 古籍 > 竹木简 > 简帛探微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5月20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7510339
作者:范常喜出版社:中西书局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编辑推荐
《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是作者范常喜博士十年来在简帛文献和传世文献领域所作研究的论文选粹。于其中,既可以一窥作者考字论词文献对研之细致、严谨,又可以藉此了解简帛大量出土以来的数个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及较为可靠的研究方法。 
内容简介
  《简帛探微(简帛字词考释与文献新证)》是由作者范常喜已发表的相关论文整合而成,分上中下三编,主要包括对简帛文献中疑难字词的考释及简帛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读两部分内容。简帛字词考释由战国楚简字词考释和汉代简帛字词考释两大部分构成,涉及上博简、信阳简、包山简、九店简、马王堆汉墓简帛等,材料丰富。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读方面,涉及《诗经》、《吕氏春秋》、《仪礼》等典籍的词语新释。上述论文收入本书时,作者均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补充。
作者简介
范常喜,1978年11月生于山东省平邑县,博士,现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并兼任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文字、出土文献、国际汉语教育史的学习与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2009年,学位论文《郑玄注“古文”新证》荣获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8—2010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培养对象。
目  录
上编  战国楚简字词考释
  第一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字词考释
    第一节  《从政甲》简3补说
    第二节  《容成氏》简36“治谒”补议
    第三节  《容成氏》与《天子建州》“鹿”字合证
  第二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字词考释
    第一节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诘□”新释
    第二节  《君子为礼》简6“毋钦毋去”述议
    第三节  《三德》劄记四则
    第四节  《三德》简12、20疏释
  第三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字词考释
    第一节  《用曰》简2疏释
    第二节  《用曰》劄记三则
    第三节  《上博六》散劄四则
  第四章  其他楚简字词考释
    第一节  信阳楚简“乐人之器”补释四则
    第二节  《包山楚简》遣册所记“□□”新释
    第三节  九店简《告武夷》补议
    第四节  战国楚祭祷简“蒿之”补议
    第五节  楚简“□”及相关之字述议
中编  汉代简帛字词考释
  第一章  马王堆简帛字词考释
    第一节  《周易.央卦》“丧”字补说
    第二节  《五十二病方》“身有瘤者”祝由语补疏
    第三节  《十问》剳记三则
  第二章  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迹与相关字词考释
    第一节  从战国古文释《式法》中的几个字
    第二节  从战国古文续释《式法》中的两个字
    第三节  《式法》所记祝祷仪式字词疏释
    第四节  马王堆简帛古文遗迹述议及相关字词补释
  第三章  汉代木牍字词考释
    第一节  江苏东海县尹湾六号汉墓遣册木牍考释二则
    第二节  安徽天长市纪庄汉墓书牍考释拾遗
  第四章  其他汉简字词考释
    第一节  孔家坡汉简《曰书》答0记四则
    第二节  北京大学藏汉简《周驯》“非爵勿罢”补释
    第三节  香港中文大学藏东汉“序宁祷神简”补释
下编  古文献新证
  第一章  古文献校释新证
    第一节  《诗经·商颂·长发》“不竞不絿”新证
    第二节  《上博五.三德》与《吕氏春秋·上农》对校一则
  第二章  《仪礼》郑玄注今古文新证
    第一节  《仪礼》形讹古文新证九则
    第二节  《仪礼.士相见礼》“众”、“终”今古文辨
  第三章  古书所见方言词语新证
    第一节  上古齐鲁方言词新证五则
    第二节  上古楚方言名物词新证五则
参考文献
出土材料简称、全称对照表
各章节原发表出处一览
後记
前  言
本書由我十年來研讀簡帛文獻的部分論文整合而成,取名爲“簡帛探微——簡帛字詞考釋與文獻新證”,以作爲對個人十年來讀書學習的紀念。“探微”之“微”實爲微細、微小之微,斷非微妙之微也。
總的來説,本書可以算作我博士論文的副産品。2004年7月,我有幸考入中山大學中文系,師從陳偉武教授攻讀古文字學博士學位,此時方才開始大量閲讀簡帛文獻。由於此前接觸的簡帛材料有限,所以讀博期間着實讓陳師費了不少的辛勞。陳師將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定爲《鄭玄注“古文”新證》,主要還是想讓我藉此機會系統閲讀出土文獻材料及相關研究成果,爲以後的學術研究打下基礎。在陳師的指導和督促下,我最終完成了論文,並在寫作過程中基本實現了老師的初衷。論文寫作過程中需要查閲大量出土文獻材料,尤其是簡帛文獻,然而不少材料在釋讀方面却衆説紛紜,莫衷一是。我在排比衆説、採擇取捨過程中,陸續對簡帛文獻中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將部分意見整理發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公羊傳·隱公七年》:“母弟稱弟,母兄稱兄。”何休注:“母弟,同母弟;母兄,同母兄。不言同母言母弟者,若謂不如爲如矣,齊人語也。”
“母弟”一詞還見於其他傳世文獻,如《左傳·宣公十七年》:“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杜注:“此策書之通例也,庶弟不得稱公弟,而母弟或稱公子。”華學誠先生認爲:“古策書受齊魯文化影響巨大。”這實際上是認爲“母弟”在當時也應當是齊方言詞,通過文化的傳播逐漸影響到了古策書。
《上博二·昔》1:“君子曰:昔者君老。太子朝君,君之母弟是相,太子昃聽。庶叩,叩進。太子前之母弟,母弟遜退,前之太子。再三。然後並聽之。太子、母弟……”整理者陳佩芬先生云:《尚書·牧誓》“昬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孔安國傳:“王父,祖之昆弟。母弟,同母弟。”孔穎達疏:“春秋之例,母弟稱弟,凡春秋稱弟皆母弟也。”
關於此篇文獻的性質,有學者認爲是大、小戴《禮記》中《文王世子》片的佚文,是“世子法”的一部分;也有學者認爲此篇可能出於七十子及其後學對闡述《論語》相關內容的記錄。據此推測,此篇竹書很可能源自齊魯,其中“母弟”的說法可能即何休所謂的“齊人語”。


 简帛探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