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无所求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宗教 > 圣严法师:禅无所求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20596098
作者:圣严法师 著出版社:华夏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6月 
编辑推荐
  李连杰,罗大佑,林青霞,张国立联合推荐·缅怀恩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2009年于台大医院圆寂。十三岁出家,曾于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格外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并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
  他所推崇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目  录
《心铭》原文
第一次禅七 心性不生
第二次禅七 纵横无照
第三次禅七 目前无物
第四次禅七 不须功巧
第五次禅七 明寂自然
第六次禅七 一心无妄
第七次禅七 莫灭凡情
第八次禅七 心处无境
第九次禅七 宠辱不变
第十次禅七 无人无见
第十一次禅七 妙智独存
第十二次禅七 一切莫顾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次禅七心性不生
  一、念头是虚幻的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法融禅师开宗明义就说:“心性不生。”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导的:所有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参加禅七的人经常在意昏沉和散乱心,然而,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原先并不在心里,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妄念,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时间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散乱心不是虚妄的,它就会永远存在,也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昏沉不是时间现象,就会永远昏沉。事实上,当心集中时,散乱就会消失;当心清醒时,昏沉就不见了。因此,昏沉和散乱心都是虚妄的。打坐也是虚妄,但我们用它来使妄心不致生起。
  来打禅七而期望开悟、体验佛心,这是自我欺骗。的确,既然没有心这回事,也就没有佛心可言。在祛除妄念之后所体现的自性也是虚妄的,因此修行时想以佛心来取代妄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这辈子就一直用一种虚妄来取代另一种虚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色消失时,也没有空可言。当妄心消失时,真心也消失;当妄心不动时,真心也就不存在。因为期望开悟,所以我们用功,但修行时心中不该存有那种念头。即使我们开悟了,也不该认为得到了任何东西。
  在修行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开始修行之后,他们得知心是虚妄的。当最后体验到开悟时,也许认为他们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铭》否定了这种观念:如果心性不生,那么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七年)说,求佛之心是轮回之心。
  你们来这里修行,那就够了,除此之外不要寻求任何东西。“何须知见?”意思是说不该渴求知识。你也许认为终行,困难,但其实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见——烦恼的源头——虚妄之心就会消失。散乱心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来所累积的所有知见。开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乱心。
  二、如同从梦中醒来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打禅七的人有两个问题: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得自我更为顽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如此,而是每个人修行时都会遭遇到问题。毕竟,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早就开悟了。
书摘插画
插图

 圣严法师:禅无所求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