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临床脑电图学(翻译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 > 医技学 > 现代临床脑电图学(翻译版)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8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7119368
作者:中国抗癫痫协会专家组 主译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内容简介
《现代临床脑电图学》(第3版)中文译本和广大读者见面了,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脑电图诊断技术和从事此项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件可喜可贺的事。
本书原文是2003年在美国出版的*版本。全书兼容并蓄,理论与实践结合,普及与提高并重,是不可多得的临床脑电图学的通用参考书和教科书。
脑电图检查作为癫痫诊断的重要佐证,其准确性和规范化的意义不言而喻。我国自1949年引进脑电图仪器至20世纪后期逐渐推广,目前已经相当普及。据粗略估计,我国现有各种脑电图仪超过1万台,脑电图从业人员也达万人以上。每年至少有数百万病人接受脑电图检查。此书的问世,必将对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有所裨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
目  录
第1章 脑电图活动的细胞学基础
第2章 皮质起源部位与脑电图电压场
第3章 工程原理
第4章 电场和记录技术
第5章 按程序完成阅图分析:儿童和成年人正常脑电图的基本要素及其特点
第6章 新生儿脑电图
第7章 良性脑电图变异型和临床意义不明的波型
第8章 诱发试验方法
第9章 伪迹
第10章 有条理的判读异常脑电图
第11章 局限性脑电图异常
第12章 代谢性、感染性及遗传性脑病
第13章 器质性脑综合征与痴呆
第14章 昏迷、反应性降低状态及脑死亡的电生理评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2章 皮质起源部位与脑电图电压场
  John S.Ebersole
  脑电电位的起源
  脑电电位的皮质起源为大脑皮质的三维容积结构,这些皮质起源在大脑内产生三维分布的电场。从头皮表面记录时,这些三维分布的电场可以表现为随时间变化的二维电压改变。为了对EEG的皮质起源部位进行定位以及认识其特征,必须正确评价确定这些起源产生电压场的物理性因素和功能性因素。在第1章中阐述的是大脑电活动的细胞机制,这一章我们的视野将从微观转向宏观,因为EEG体现的仅是一个宏观水平的皮质活动。这种皮质活动是几个平方厘米内皮质(大约108个神经元)共同产生的电动效应,而不是一个细胞或是一个皮质柱。所以在正确阐述EEG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去理解几个重要的概念。
  在大脑表面或者在头皮记录到的EEG电场主要由不同层次的突触电位产生,即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发生EPSP的突触部位有一个活动性电穴。阳离子迅速内流导致细胞膜局部的去极化;同时,在细胞的远端存在一个被动性的电源,使电流从细胞内流出,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而发生IPSP时,则电流方向相反。一个活动性的局部电源伴随一个远端被动性的电穴。这些由于突触活动产生的电流流经细胞外和细胞内区域,从而在细胞周围形成电场。靠近电穴的细胞外区域相对较负,而靠近源的区域为正相(图2.1)。这种单个细胞的电流及其周围的场电位非常微小,无法在头皮上记录到,除非所有的锥体细胞排成一排与皮质表面垂直。正因为这种几何形的分布,当这些细胞的活动同步时,所产生的电场可以相加而形成一个足够大的电位,使远离皮质起源的区域都能记录到这种电位。突触电流产生的电场较快速钠动作电位产生的电场更容易发生叠加,因为突触电流持续时间较长。
  ……

 现代临床脑电图学(翻译版)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