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中国文化经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845472
作者:高专诚 著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编辑推荐

本书由著名的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编写,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层级,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民俗等多个领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丛书的作者均为国内知名专家,有的是学界泰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们的思想视野、学术底蕴和大家手笔,保证了丛书的学术品质和精神品格。

 
内容简介
  

本书以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我们解读了历*伟大的老师和他一群出色的学生平日的言行故事,再现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以及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史事。以翔实的史料、科学的质疑、人性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成功秘诀。并在孔子和弟子们的日常言行及其故事中蕴含的如家文化加以解释,力求使读者能够对儒家文化最初产生的过程得到全面的认识,也对孔子的授教方式和方法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简介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的仁爱世界》、《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孟子的理想王国》、《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老子通说》、《御注老子》、《老子的政治蕴意》、《专制之父韩非子》、《风起云涌话战国》、《三晋纵横家》等。

目  录
总序
绪言
第一章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第一节前辈的遗产
第二节少年立志
第三节年轻的求索者
第二章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第一节而立之年
第二节孔子早期的行教
第三节孔子之教初探
第四节游历求仕的尝试
第三章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第一节不惑之年的政治观念
第二节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不惑之年的政治观念

孔子匆匆离开齐国的时间史籍无载,根据他后来的活动推测,估计是在他四十岁左右。鲁昭公去世后,鲁定公即位,那时孔子是四十三岁。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说明他在四十岁左右时思想又有了新进展。孔子对这种进展未加详述,但他四十岁左右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却为我们探讨“不惑”的具体内容作了必要的说明。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五一四年),孔子三十八岁,晋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孔子的注意。权臣韩宣子卒,魏献子开始执政。魏氏很有魄力,首先大胆地进行了人事大改动,总的方针是举贤才,即所谓“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的原则。所以: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孔子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德”政,德政的中心点之一是举贤。用现代术语讲,孔子是位仁道主义者,他孜孜追求的理想的邦国之政是从政者通过自己的德行影响臣民,使社会在平和的气氛中稳步发展,而不可处在流血、恐怖与动荡之中。所以,当次年晋国的赵鞅等人把范宣所作的刑书铸成刑鼎时,孔子感到十分震惊: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且不论晋国会不会因铸刑鼎而亡,也不论孔子的主张是否现实,我们所关切的是孔子在此表述的政治思想。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肯定的两种法——唐叔所受之法和被庐之法,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法,是要求卿大夫为民树立道德榜样,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即“民尊其贵,贵守其业”。而刑鼎则是刑法,其内容是强制性的。按照孔子的想法,君主和卿大夫的贤明和德行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最佳途径,也是政治的
本义,即所谓“政者正也”,这样做的结果是“民有耻且格”,人民有守本份的自觉性;而弃德用法的结果,人民只想着侥幸地钻法律的空子而变得毫无廉耻。倘若卿大夫不重视自身的典范作用,只是一味地依法行事,强制百姓,社会则会更加动荡不定。

 中国文化经纬—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