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航空大学(漫游中国大学)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小学教辅 > 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 南昌航空大学(漫游中国大学)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3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443537
  • 丛书名:漫游中国大学丛书
作者:南昌航空大学撰稿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编辑推荐

     本书以散文的笔调,对南昌航空大学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耳目一新。它是对南昌航空大学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传统、丈化积淀和优良校风的深层挖掘,也是昌航精神和昌航文明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在这里,昌航精神不再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个个有血有肉、有热情、有希望、有精神的人物及其相关的事件组成的**整体。

 
内容简介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散文化的笔调,图文并茂的形式,紧紧围绕悠久的历史、杰出的人物、丰硕的成果、美丽的校园等要素,系统、形象地描绘了100年来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丰硕成果,塑造和宣扬中国大学的整体形象,展示中国大学的迷人风采,并鲜明地突出史料性、人文性、可读性、实用性等特性。 该丛书可作为高校师生了解校史及学校发展,回忆大学生活,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知校、爱校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荐读本;可作为青年人阅读的人文散文集;可作为学校校庆及对外宣传的资料用书;可作为考生及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并为能上“适合于自己的学校、学科专业 ”填报志愿的参考用书和实用指南;也可作为教育部门向港澳台及海外推介中国大学展示用书。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  录
引子
第一章
 鹤鸣阵阵 红土地上深情眺望
 飞机维修工厂的喜悦
 荆楚大地飞天梦
 艰难初创在汉口
 故地寻踪觅航校
 有惊无险排炸弹
 亦军亦学首届生
 奔向军旗升起的地方
 苏联专家倡迁校
 定址南昌东南飞
 洪水滔滔迂回行
 红土地上安新家
前  言

     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程,其发展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但始终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着前行。一批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为新中国建立、发展奉献智慧乃至生命的先驱,一位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代代中华英才从大学校园中走出;领袖风采,大师风范,精英魅力,铸就了大学校园无数不朽的篇章。 历史使校园的人文积淀日益深厚,也使校园更加色彩斑斓。代代学人治学问、求真理,大师学者辛勤耕耘、传道授业解惑,使莘莘学子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洗礼,成为思想健康、行为积极、不畏挑战,勇担国家建设发展重任的人,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栋梁。 中国的高等学校虽风格各异,但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高等学校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着。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 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漫游中国大学》中获得启迪,在漫步中体验,在沉思中升华,进入崇高的境界。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荆楚大地飞天梦古老的中华是充满神话和梦想的国度,飞天的神话与梦想是其中之一。神话传说中,有后羿射曰,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敦煌飞天,万户升天;诗词歌赋中,有“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的想象,有“在云中漫游,前有风神开路”的意境;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的感怀。军事活动中,风筝和火箭,在中国最早用于战争。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航空器”室里,有一块字牌醒目地标示:“世界最早的航空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然而,直到近代,当国人还在为实现飞天梦想而苦苦探寻时,西方国家却早已是银鹰展翅飞翔蓝天。尽管一直以泱泱大国自居的清政府也有建立现代航空业的梦想,但是,从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整整40年,中国仍然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部门的航空工业。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华民族迎来了圆梦飞天的转机。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前线,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半岛3000里江山拉开帷幕。年轻的中国空军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同强大的美国空军展开了惊天动地的空中搏杀,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空战奇迹。虽然中国空军的顽强精神气贯长虹,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空军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强大的国家航空工业。现代战争的立体化特点,使中国军人深刻认识到,没有制空权,就没有战场上的主动权!当年轻的中国志愿军飞行员在前线浴血拼杀时,时任重工业部部长的老一辈革命家,从井冈山时期就和毛泽东一起探索中国革命胜利之途的何长工也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以目前的航空水平如何与愈加强大的敌人作战?”他向中央建议,我们要优先发展航空工业。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说实在话,一方面国家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抗美援朝战争;另一方面,让全国老百姓吃饱饭都还是个严重的问题。再有,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还没有创办重工业的经验。有人反对何长工的建议说:“小孩子不会走就想飞呀!”也有人讥讽何长工:“你这个跛子还想上天啊!”何长工说:“我这个跛子从井冈山到延安,从延安到东北,又从东北到北京,跑了大半个中国,跛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上天了!”毛泽东听说此话,表了态:“何长工这一炮放得好啊!应该早点抓。”就这样,在国库吃紧、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发展航空工业的梦想变成了中央领导人的战略决策。举办航空教育,培养航空工业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满足我国航空工业从修理转向制造的需要,1951年8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决定采取建厂同时建校的方针,在南京、北京、哈尔滨、汉口创办4所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正式决定将武汉三一一厂改建为汉口航空工业学校。艰难初创在汉口武汉三一一厂,位于汉口王家墩,是20世纪30年代建设的老牌军工厂。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成为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将其接收,继续作为飞机厂。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墩飞机厂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空军司令部工程部修理厂,修理各式飞机。1951年,三一一厂迁至汉口研口区铜厂乡,对外称148信箱或33航空区队。工厂面积虽然只有四五十亩,但却戒备森严,四周拉设了铁丝网,门口有荷枪实弹的解放军站岗,晚上有持枪的工人护厂队巡逻。当时,全厂职工21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仅15人,配有几栋矮小的厂房、少量宿舍及其他附属设施,房屋建筑面积仅17000多平方米。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小飞机修理工厂,在抗美援朝的特殊时期,被选为汉口航校的校址,承载着新中国航空事业的梦想,南昌航空大学开始了艰难的初创。1952年10月9日,当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因治理洪水泛滥的汉江而修筑的张公堤下,一片热闹与繁忙的景象。627名从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干部、战士中选拔出来的首届学员,带着军徽的豪迈与光荣走进了汉口航校的校园。这些年轻的军人,为了延续祖先的梦想,为了振兴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捍卫祖国美丽的蓝天,他们放下手中的钢枪,重拾久违的教科书,成为新中国最早的航空工业学校的学生。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有好的名字,却没有好的条件。当时,整个学校也就几栋矮小厂房和宿舍,校区内杂草丛生,一片荒芜,加之管理干部和师资缺乏,连教材都没有,几乎一切从零开始。好在国家重视,从中南军区调来干部从事管理工作,从工厂调来技术人员,从大学分来毕业生担任教学工作,又把苏联教材现翻现用,基本解决了办学初期的各种难题。条件艰苦,教师们只能在办公室里工作休息。为了赶课程进度,早日将学生培养成材,刚分配来的教师通常是还没来得及收拾行李就去给学生补课,不分白天黑夜,天气太热时晚上就拉着电灯到操场补课。课余时间,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劳动,除杂草,平场地,建操场,盖校舍。多少次读书声与劳动号子声交替,多少回汗水与笑脸相随。虽然当时的学生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且参差不齐,但在老师们不辞辛劳,诲人不倦的辅导中,在同学们你追我赶、奋力拼搏的氛围中,师生携手共进、融洽互助,使汉口航空工业学校迅速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航空工业的专业人才。也就是从那时起,南昌航空大学良好的教风与学风开始形成,并成为昌航的文化之源,凝结为昌航的文化之魂。 故地寻踪觅航校半个多世纪风云岁月逝去,当年的汉口航空工业学校早已变成南昌航空大学。虽然岁月更替,世事巨变,但当年那所简陋的学校永远是今天南昌航空大学的根。追溯流逝的时光,寻根问祖,汉口航校今安在?从南昌出发,沿福银高速、武黄高速公路抵达武昌经二桥进汉口,在建设大道上来回寻找,南昌航空大学的老家早已被国营长江电源厂(七五二厂)取而代之。“航校么?是的。还有三栋老房子……”一位在老航校住了一辈子的老者欣然带路,将来访者领到原汉口航校遗留下的老房子前。不错,一共三栋,都是二层丁字形、砖木结构的小楼房。今天看来,房屋已显得低矮而陈旧,但屋顶的琉璃瓦和从屋檐下垂的方形铝质下水管上的八一军徽,却仍然灼灼闪光,映照着航校一路顽强而执著的脚步。“老航校的房子都是嵌着鲜红的八一军徽的,以后建的房子就没有了。”老者说话时一脸的崇敬与自豪。是的,八一军徽,它们不仅见证了南昌航大的历史变迁,它还烙印着新中国成长的红色记忆,记录了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艰苦历程!这三栋房子能保存至今,让人欣慰不己,否则今天的昌航人就只有在想象中记述南昌航大的发展历程,而无法体会“根”的扎实。梦里寻她干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走进工厂家属区,大部分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盖的老楼房,还有50年代创业者们留下的住房,显得陈旧与破败。据说,工厂区前两年已经被置换、变卖,迁到了别处。如今,这里是新建的南国长江家装大市场。历史的大幕将20世纪50年代的航校遮盖得严严实实,几乎不留任何痕迹,只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地在原航校大门口守卫着,作为仅存的当年校园青春活力见证者,它向来访者诉说着曾经的故事。“你们现在来还能看到,再晚就看不到了!不久,这3栋房子也要拆掉盖新楼,图纸都画好了……”老者为来访者庆幸。是啊,晚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令来访者感到宽慰的是,当地人还把这3栋与众不同的房子叫做“航校的房子”。看来,即使若干年后,住上新房子的人们也许还不会忘记,这楼房是在“航校的房子”的地基上盖起来的。岁月就是这样坚实地将汉口航校的历史嵌入了这块土地,虽然地面的建筑被后来的建设者更替,但当年航校的故事,历史永远不会将其抹掉。P9-14

 南昌航空大学(漫游中国大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