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S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系列—当代中国经济研究10篇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中国经济 > CCES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系列—当代中国经济研究10篇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51525
  • 丛书名:CCES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系列
作者:张军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5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长方面的十余篇最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论文。这些论文考察了工业改革对企业生产率和利润率的影响,改革以来中国金融深化、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问题,总结了中国的改革经验。
从转型与增长这一大的主题出发,本书既从生产率变化的角度评价了转型的效果,也从金融自由化与政府治理的角度探讨了增长的动力。在本书的附录部分,作者则试图从理论上探寻中国改革经验的一般意义,并从实践上阐释了中国发展历程的全球影响。
作者简介
张军,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张军教授是CSSCI核心经济学期刊《世界经济文汇》的主编。国际SSCI经济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China Economic
目  录
1.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评价
2.金融改革是否缓解了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
3.中国的金融深化和生产率关系的再检测:1987-2001
4.分权与增长:中国的故事
5.改革以来中国的官员任期、异地交流与经济增长:来自省级经验的证据
6.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分权竞争、政府治理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决定
7.中国地方官员为什么要改善基础设施?一个关于官员激励机制的模型
8.改革以来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变化研究:1978-2005
9.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率变化与要素再配置:1993-2006
10.中国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及其解释
附录
 11.中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
 12.中国的经济转型:30年的经验贡献了什么?
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1.对1978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的评价
  二、中国经济体制的形成和遗产:1949-1979
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表现是1978年推行经济改革的根源。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目的就在于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裕。国家领导人认为这一目标可以通过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实现(林毅夫等,1994)。然而,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经济发展不足,资本是稀缺的。正因为这一原因,国家建立了集中计划机制以分配资源,同时工商业被国有化,农业实行集体化。中国的领导人认识到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快速建立并发展新型经济。
在当时与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往来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发展重工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那时超过80%的人口仍旧生活在农村。参照苏联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给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特权。首要的任务是集中所有的物资和精力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先决条件。面对险恶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国共产党相信这是带领全国人民从农业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最好途径。
但是,发展重工业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资本的供给极度缺乏,因此,即使是存在市场经济,依靠发展重工业的增长也不会实现。发展重工业需要很长的准备时期和大量的初始投资。中国当时同发达国家的关系还没有正常化。这意味着取得必要的技术和设备将会非常困难,更不用提调动资金的困难了。从根本上讲,中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违背了其比较优势(林毅夫等,1994)。
因此,中国不得不人为地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也就是通过压低劳动力、资本、原材料以及外汇价格并从国外进口设备和引进技术来降低成本。为了实现这些低成本,中国不得不放弃市场机制而代之以新的国家计划政策,这一政策将决定产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同时,低利息政策也保证了重工业以较低的建设成本快速发展。
  ……

 CCES当代中国经济研究系列—当代中国经济研究10篇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