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

  • 版 次:1
  • 页 数:196
  • 字 数:16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6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2237297
作者:秦训刚 著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6月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通过广泛的调研,深入课堂听课,与一线教师交流;反思自己过去的从教经验,用心血凝成的学术著作。本书以中学语文新旧课程之交的重点、焦点、热点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围绕语文教学现状的冲击与构建展开讨论。它不是新课程纯理论研究,也不是案例集锦,而是居于两者之间,用新课程的理念及其所依据的文化、哲学、历史、教育等理论背景,从课堂教学出发所做的研究,力求在新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设桥梁。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宏观着眼,便于出新;微观入手,不至于迷失。  
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探究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焦点、难点、热点和在教育实践中令人困惑的深层次问题,并从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以新课程理念和特定的思想视角观照课堂,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语文新课程实施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思想理论来自新课程及其所依据的广泛的理论和文化背景,实践大多来自课堂观摩获得的灵感,既有一定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又有实践针对性,兼具有实用和提升两重功能。
本书用思想说话,内容实在,观点新颖。文笔恣肆,融激情、冷峻、真诚、理性于一炉,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秦训刚,1955年生,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北省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湖北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兼职教师。主编《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
目  录
观念变革
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的若干观点
构建动态的知识结构体系
语文教育——开放学生的心胸
《语文教学大纲》比较论析
语文探究能力培养的思考
课程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理念的历史选择
论实施语文新课程评价的三个跨越
中考命题改革与初中语文教学
湖北省1999年度中考语文试卷述评
海阔天高任驰骋——2005年全国语文高考卷I作文题解析
文本新解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语文课程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
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是制约人才培养的两大要素。人的发展是根本,社会进步是目标,而社会进步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于人的发展程度。第八轮课程改革有两句响亮的口号:“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揭示了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也是诠释和执行各门课程标准的基本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下,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中具有冲击力的教育理念,反思传统,与时俱进,必当大有益于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改革。
 一、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学科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只讲工具性或把工具性强调过了头都与课程实际不符。更重要的是,确认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全面实现语文教育功能,它意味着学习语文,应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营养、培养理性精神、受到人文关怀的同时,不断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一般说来,工具性是就语文的形式而言,人文性是就语文的内容而言;工具性告诉我们“是什么”,人文性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前者是逻辑判断,后者是价值判断。两者经过矛盾运动,达到和谐统一,积淀在人的意识里,才可望造就“立体”的人,高素质的人。过去片面强调工具性,在教学实践中的最大流弊是与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相结合,派生出大量枯燥、繁琐、重复、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的机械训练,学习行为也具有“工具”的某些特征,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天长日久,确实产生了铸造“平面人”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定义用“交际”一词为“工具”定性。交际的工具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参与交际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互动交流。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又是带有强烈主体色彩的、灵动的、有悟性特征的媒体,对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的人,具有发展和调适功能。因此,即使从“工具”的意义上切入教学,课堂面貌也应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
 ……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