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惑到彻悟:对辩证法的深思和破解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从困惑到彻悟:对辩证法的深思和破解

  • 版 次:1
  • 页 数:219
  • 字 数:208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7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248329
作者:邵启鼎 著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编辑推荐
  为充分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交流,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特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以利传承精神、接续道统,以求推广学术价值、彰显学者思想。
  文库将坚持“广泛征集、严格把关、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专门收录学术文化类研究论著。通过对书稿选题的严格把关,着力体现学术研究的独创性和科学性;通过精心的编辑加工,切实保证图书出版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文库将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宗旨,以服务学术著作出版为导向,以积极采撷当今高校优秀学术成果为目的,立足高校,展现高校科研新实践和新成果,打造高校学术界\思想界和理论界创新乎台。
 
内容简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从困惑到彻悟:对辩证法的深思和破解》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辩证法这种不合逻辑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厂循序渐进的解说,以期广大读者能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26节,依次从逻辑学、本体论(旧哲学)和认识论这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们存接受辩证法时的思想障碍,明确了辩证思维的对象领域,论证了这种“亦是亦非”思维方式的合理性。书中的一些关键论点,均为作者独立思考的结果,对目前流行于世的众多成见具有颠覆性。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对“什么才是辩证逻辑”提出了自已的看法,并第一次以公式的形式给出了辩证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不排中律。
作者简介
  邵启鼎,1942年生,上海市人,1960年保送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学习,1965年毕业参加国防建设,后任教于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专长:从学生时代起就潜心思考物理学中的哲学问题,对物理哲学颇有研究,退休前曾任重庆市物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发表过《对质量概念的反思》等多篇会议论文,退休后开始整理和升华自己的学术思想,拟陆续出版有关著作。
目  录
上篇 辩证法与逻辑学
1.辩证法的真谛何在
2.为什么辩证法会遭拒斥
3.辩证矛盾是不是逻辑矛盾
4.逻辑框框能否到处套用
5.“芝诺疑难”说明了什么
6.何为形式逻辑的“本分”
7.形式逻辑怎样成了客观逻辑
8.形而上学和形式逻辑是什么关系
本篇概要

中篇 辩证法与本体论
9.什么是本体论
10.本体论是怎样形成的
前  言
  我本是学自然科学的,于哲学有着隔山之感;后来之所以会下功夫去深究辩证法的底蕴,起因是书读到大三的时候遇上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过于离奇,以致我当时已有的背景知识受到了严重冲击,包括自发的唯物主义观念。
  举个例子说,相对论断言:物体的质量并非定值,它会随运动的加快而增大,或随内能的释放而减小。这个结论在我看来是荒诞不经的,因为它无法兼容于我已经深信不疑的物质不灭(当然也不能创生)的原理。尽管授课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向我们解释道:牛顿关于质量的定义已经过时了,“质量”不是物质的量,而是惯性的量度;可是我敢断定,当老师回家去买菜的时候,必定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的说法,因为他跟菜贩只能说要1千克萝卜,不能说要1千克惯性。这一点充分表明,物质的多少不能没有量度,而“千克”正是这种量度的常用单位。既然千克数(质量的量值)在现实中仍然意味着物质的多少,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物体的质量(物质的数量)会在没有物质交换的情况下增减呢?
  在相对论里,像这样背离常识的结论还有很多,诸如沿运动方向的空间收缩和时间膨胀,在引力场周围的时空弯曲等等。如果说这些结论还只是不可思议的话,那么量子论所说的微观客体的波粒二象性,就明摆着是违背逻辑①的了,因为就空间分布而言,波是连续的、无界的,而粒子则是有界的、不连续(或说分立)的。要说光、电子、质子等微观客体兼有波粒二象性,这等于断言它们既是连续、无界的,又是分立、有界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不正是逻辑思维所不允许的吗?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康德看来,所谓的科学知识,虽然具有普遍和必然的意义,但它只是天赋观念或先天“形式”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的结果,因而仍然是关于现象世界的,只对经验对象有效,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来面目。据此康德认为,常人所说的“理性”,只能叫做“悟性”(也称“知性”),而真正的理性应该是思维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换句话说,在康德的认识论里,人的认识能力被分成了“感性”、“悟性”和“理性”三等,它们的对象分别是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
  按康德的划分,感性和悟性的对象均为现象世界,二者的差别在于:在整理经验材料时,感性认识凭借的是“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先天的“直观形式”(也叫“纯形式”),而悟性所凭借的则是一些先天的“思维形式”,即天赋范畴(也叫“纯概念”)。纯形式只能帮我们将知觉在空间上区分出前后、上下、左右,在时间上区分出过去、现在和将来,由此所得的是直观知识,如形状、大小、动静等。而天赋范畴则可帮我们把经验事实联系起来,做出判断,得到带有规律性的命题。譬如靠着因果范畴,就可以把“太阳出来”和“气温升高”两个现象联系起来,做出“太阳一出,气温升高”这样的假言判断。
  康德参照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经过修改增补,提出了四类12种悟性范畴。这些范畴包括:能够确定有无的“质”,可以知道多少的“量”,以及反映相互关系和发展模式的因果性、可能性、必然性等等。黑格尔高度评价了康德所制定的“悟性”这一术语,认为“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这不能不说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大成果”①。到下篇我们将会省悟:这一成果的确重大,它对我们彻底弄通辩证法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康德指出:悟性认识是基于经验,基于具体事物间的关系的,因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而关于自在之物的知识则应该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从困惑到彻悟:对辩证法的深思和破解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