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十二五”规划暨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特色出版工程重点项目)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十二五”规划暨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特色出版工程重点项目)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2329653
  • 丛书名: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
作者:薛正昌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6月 
编辑推荐
从地理概念来界定丝绸之路则有『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这样的划分似乎更为清晰。追溯缘起,丝绸之路早期是在北方,『绿洲丝绸之路』是主要通道。我们《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中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在揭示丝绸之路时空背景的同时,主要追溯和研究途径宁夏的『绿洲丝绸之路』及其文化遗存,同时,也涉及『草原丝绸之路』及其关联。 
内容简介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士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目  录
第一章 丝绸之路在宁夏的走向与变迁
第一节 “汉简”记载的丝绸之路
第二节 艰苦开拓的岁月
第三节 繁荣昌盛的萧关道
第四节 承前启后灵州道
第五节 继往开来六盘山道

第二章 丝路文化生成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泾水与周秦文化
第二节 贺兰山与阴山:环黄河而生成的丝路多元文化
第三节 大山与黄河写就的历史画卷

第三章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节 固原古城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区西北。这里仍是六盘山的余脉,属黄土高原上独特的景观——丹霞地貌。出固原古城,沿清水河谷道北行55公里,即抵达颇负盛名的须弥山石窟。石窟造像开凿在整个须弥山东麓,地当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石门关(古称石门水)北侧。通往这里的丝绸之路,孕育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其艺术成就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大型石窟造像媲美。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古文化景观,须弥山石窟已延续了1500多年,岁月的风雨虽然剥蚀着石窟的外表,却增加了石窟文化艺术的年轮。遗憾的是明代以后,尤其是近代以来,丝绸之路的衰落逐渐使这里与外界因交通中断而闭塞,再加上历代文献记载较少,几近被淹没。1982年,这座瑰丽的艺术宝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拨出巨款进行大规模修复。现在,这里不但是学者研究、考察石窟文化艺术的宝库资料,也成为一处吸引中外游人观览的旅游胜地。
须弥,是佛教典籍中的专用术语,通常认为是宝山的意思。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高大无比,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历史上把石门关之侧的山称为须弥山,自然增加了须弥山的神秘性和浓郁的佛教色彩。据史料看,宋代已有须弥寨的称谓,须弥寨是因须弥山而来。因此,须弥山之名最晚当始于唐代,相对确凿年代,应在须弥山大佛开凿之后。到了唐代末年,须弥山之称谓已约定俗成。明代《万历固原州志》在记《重修圆光寺大佛楼记》碑文里,已直呼“须弥山”之名了。
须弥山石窟的开凿,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是途经固原的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中西文化的融汇:二是源于北魏时期统治阶层的信仰及其崇佛政治环境;三是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对原州的着意经营;四是唐代原州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四节 承前启后灵州道
灵州,是宋代初年以前宁夏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处黄河东岸,是关中北出塞外的北部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其军事地理位置,灵州西通河西凉州,南向原州,是通往长安的大道;北通漠北草原丝绸之路,东连太原一线,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的作用凸显。战国时齐桓公西征大夏时,可能走的就是经过灵州的这条道,即由山西北境西行,经陕西北部至宁夏渡黄河,过“卑耳山”(贺兰山),经“流沙”(即今贺兰山西北的腾格里沙漠)①。若此说不误,可见在战国时这里就是一条通道。

 宁夏境内丝绸之路文化研究(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十二五”规划暨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特色出版工程重点项目)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