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中秋节/中国民俗文化丛书

  • 版 次:3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8714318
作者:黄涛 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中秋节》(作者黄涛)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内容简介
     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间文化中最富色彩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人类创造的一切艺术中,生命最活跃,涉及最广泛。它以古朴纯真的艺术手段,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理想和追求。它的无数珍品,是当之无愧的美的典范…… 《中秋节》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等内容。
     《中秋节》作者是黄涛。
    

作者简介
     黄涛,河北景县人,199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二十载。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民间语言志》等著作十余种,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专著《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民间文艺山花奖·第二届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目  录
第一章 中秋节的来历与演变
古代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话与仲秋祭典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第二章 天上月圆,人问饼圆
月饼的由来
月饼的种类与地方特色
月饼的消费特点与市场趋向
第三章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与地方特色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
中秋节的形成与演变
南方地区的节俗

在新加坡过中秋节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
前  言
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无论汉语“文化”一词是否由此而来,这段话至少说明,我们的祖先向来对文化的重要性有十分清楚和极其深刻的理解。文化确乎是人之所以成为人、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根本标志。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从文化本身来说,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可以粗略地、也是相对地划分为两大分流,即所谓上层文化(或称高层文化、雅文化、精致文化……)和下层文化(或称基层文化、底层文化、低层文化、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最古老的文化,因为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初始阶段;民间文化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文化,因为它仍然活生生地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口碑之中。民间文化还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并且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上层文化往往是对民间文化选择、改造和精致化的结果。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这件事传到玉皇大帝的耳朵里,他气得七窍生烟,马上下令罚吴刚到月官里去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又没收七仙女儿子的登云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间。回到人间,七仙女的儿子如同做了一场梦,只对母亲做的那个仙饼还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做了官,就叫各州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这一天,都来仿做这种饼,摆在月亮下面,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饼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们将它叫做月饼,是一种思念亲人的饼。
吴刚与嫦娥有点“同病相怜”的意思:嫦娥当初是偷吃仙药才到月宫的,“偷吃”也是过错。在有些故事里,嫦娥就是因为偷吃仙药而被罚到寒冷的月宫里遭受寂寞之苦的。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月宫虽然是很美的仙境,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但是由于冷清,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处所。这种想法倒符合我们的民俗文化以人丁兴旺、和乐喜庆为美的观念。月宫的冷清,反衬出人间亲人团聚的可贵。在中秋赏月时,人们由此更能鲜明地感受到天伦之乐。
月宫里出现了吴刚之后,民众对嫦娥冷清生活的同情心得到了一定满足。虽然关于他们二人的关系并没有编出很多一起过家庭生活的故事,但给人们的感觉是嫦娥有人做伴了。同时,人们在说起月亮的故事时,还主要是说嫦娥的故事,多数情况下并不提吴刚,好像把吴刚忘掉了。吴刚也没成为月神。这是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属阴、母性的,是和属阳的太阳相对的。月神只能是女神,月亮只能以嫦娥来代表。
(三)少数民族的月亮神话 以上所说实际上是汉族的月亮崇拜和月亮神话。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文化上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根本上享有共同的文化;同时在一些局部的地方也有一些差异,有各民族的鲜明特色。
汉族的嫦娥奔月等神话也传播到许多少数民族,但在一些少数民族里,其月亮神话跟汉族神话有比较大的差异。
汉族文化也把太阳和月亮看做一个天体中有联系的两部分,习惯上把太阳看做阳性,把月亮看做阴性,两者有相对而互补的关系。
先秦文献《礼记》中说:“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这段话说,太阳和月亮一个从东边出来,一个从西边出来,一阳一阴,一大一小,他们都在天上巡行,一个巡行完毕,另一个接上,这样使得天下和谐。太阳和月亮虽然曾被并称为“东王公”、“西王母”,好像一对夫妻的样子,但是古代神话里并没有二者作为夫妻关系的故事情节流传下来。一般来说,汉族的太阳神话与月亮神话是各自独立的。二者在故事里作为夫妻生活在一起需要弥补事实上的一个欠缺:在人们看来,太阳一出来,月亮就不见了,好像是仇人的样子。而在一些少数民族神话中,太阳、月亮就是一对夫妻,而且把星星看做他们的孩子。这样编出的故事很有情趣也很合情理,对日、月、星在天空出现的先后关系解释得很巧妙。我们看壮族一则日月神话所讲的日、月、星是一家人的故事。
相传太阳、月亮和星星是一家人。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星星是孩子。

 中秋节/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