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自传 > 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9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1094854
作者:齐白石 著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编辑推荐
  这是一篇很好的自传,很好的理由是朴实无华,而且充满了作者的乡土气味。
  ——教育家、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的口述自传,全书以简洁的语言记述了他从放牛娃到一代国画大师的成长历程,朴实无华,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做过木匠,后专心于绘画并以卖画为生,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兼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大师,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目  录
壹 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一八六三)
贰 从识字到上学 (一八六四 —— 一八七○)
叁 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一八七一 一— 一八七七)
肆 从雕花匠到画匠 (一八七八 —— 一八八九)
伍 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一八九○ —— 一九○一)
陆 五出五归 (一九○二 —— 一九一六)
柒 定居北京 (一九一七 —— 一九三六)
捌 避世时期 (一九三七 —— 一九四八)
附 借山吟馆诗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同治九年(庚午·一八七○),我八岁。外祖父周雨若公,果然在枫林亭附近的王爷殿,设了一所蒙馆。枫林亭在白石铺的北边山坳上,离我们家有三里来地。过了正月十五灯节,母亲给我缝了一件蓝布新大褂,包在黑布旧棉袄外面,衣冠楚楚的,由我祖父领着,到了外祖父的蒙馆。照例先在孔夫子的神牌那里,磕了几个头,再向外祖父面前拜了三拜,说是先拜至圣先师,再拜受业老师,经过这样的隆重大礼,将来才能当上相公。
  我从那天起,就正式地读起书来,外祖父给我发蒙,当然不收我束脩。每天清早,祖父送我去上学,傍晚又接我回家。别看这三里来地的路程,不算太远,走的却尽是些黄泥路,平常日子并不觉得什么,逢到雨季,可难走得很哪!黄泥是挺滑的,满地是泥泞,一不小心,就得跌倒下去。祖父总是右手撑着雨伞,左手提着饭箩,一步一拐,仔细地看准了脚步,扶着我走。有时泥塘深了,就把我背了起来,手里还拿着东西,低了头直往前走,往往一走就走了不少的路,累得他气都喘不过来。他老人家已是六十开外的人,真是难为他的。
  我上学之后,外祖父教我先读了一本《四言杂字》,随后又读了《三字经》《百家姓》,我在家里,本已识得三百来个字了,读起这些书来,一点不觉得费力,就读得烂熟了。在许多同学中间,我算是读得最好的一个。外祖父挺喜欢我,常对我祖父说:“这孩子,真不错!”祖父也翘起了花白胡子,张开着嘴,笑嘻嘻地乐了。外祖父又教我读《千家诗》,我一上口,就觉得读起来很顺溜,音调也挺好听,越读越起劲。我们家乡,把只读不写、也不讲解的书,叫做“白口子”书。我在家里识字的时候,知道一些字的意义,进了蒙馆,虽说读的都是白口子书,我用一知半解的见识,琢磨了书里头的意思,大致可以懂得一半。尤其是《千家诗》,因为读着顺口,就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有几首我认为最好的诗,更是常在嘴里哼着,简直的成了个小诗迷了。后来我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读《唐诗三百首》,一读就熟,自己学作几句诗,也一学就会,都是小时候读《千家诗》打好的根基。
  那时,读书是拿着书本,拼命地死读,读熟了要背书,背的时候,要顺流而出,嘴里不许打咕嘟。读书之外,写字也算一门功课。外祖父教我写的,是那时通行的描红纸,纸上用木板印好了红色的字,写时依着它的笔姿,一竖一横地描着去写,这是我拿毛笔蘸墨写字的第一次,比用松树枝在地面上画着,有意思得多了。
  为了我写字,祖父把他珍藏的一块断墨,一方裂了缝的砚台,郑重地给了我。这是他唯一的“文房四宝”中的两件宝贝,原是预备他自己记账所用,平日轻易不往外露的。他“文房四宝”另一宝——毛笔,因为笔头上的毛,快掉光了,所以给我买了一支新笔。描红纸家里没有旧存的,也是买了新的。我的书包里,笔墨纸砚,样样齐全,这门子的高兴,可不用提哪!有了这整套的工具,手边真觉方便。写字原是应做的功课,无须回避,天天在描红纸上,描呀,描呀,描个没完,有时描得也有些腻烦了,私下我就画起画来。
书摘插画
插图

 齐白石自述:画出苦滋味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