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4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6044486
作者:傅佩荣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编辑推荐

  跨越智慧的门槛,消除文字的隔阂
  探究“大学”之道,再现古代理想教育
  体悟“中庸”之至德,化育人性的契机
  自从我出版《论语》与《孟子》的译解本之后,不断有读者询问:何时出版《大学》与《中庸》的译解本?我原先并未考虑这项计划,因为在我印象中《大学》材料太少,大家又习惯了朱熹的章句与批注,而《中庸》有些语句过于抽象,又高度概括,不容易说明白。
  等到我具体进行这项计划时,才发现早就应该有人这么做了。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不但改编了《古本大学》的内容顺序,还为“格物致知”补上一段话,并且他对“格物致知”的看法难以自圆其说,以致后来王阳明在《大学问》中作了不少批判工作。但是王阳明的解说显然走向另一**,使人读来亦觉不妥。
  由于本书篇幅较少,并且为了方便读者检索,所以特地收录前面提到的两份文本。至于朱熹的《中庸章句集注》也以同样理由收于附录。本书《大学》部分所用的文本是《古本大学》,但并未忽略朱熹的“章句批注”本里面所有的重要观点,并且在批注中详加讨论。我的讨论引用不少《论语》与《孟子》的相关数据,目的是要彰显儒家思想的传承关系。先有《论语》和《孟子》,后有《大学》和《中庸》,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我们学习的次序。
  傅佩荣译解经典系列:
  《大学中庸》领略儒家和谐博大的处世规范
  《老子》深入老子返朴守真的自由境界
  《庄子》遨游庄子无限广阔的逍遥天地
  《论语》品味孔子心系普世的仁者胸怀
  《孟子》探究孟子乱世大智的政治理想
  《易经》涵盖天地人生之道的生命哲学

 
内容简介
  《大学》
  《大学》与《中庸》原本各是《礼记》中的一篇短文,至南宋朱熹将其收于“四书”之中,与《论语》、《孟子》并列,一跃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其中,《大学》又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朝以来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而为国人熟知的古代经典,其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也普遍深入人心。
  傅佩荣教授的译解注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奥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
  《中庸》
  “中庸”即是“用中”,是用中所造就的至德。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篇末提及“子思作中庸”一语。书名“中庸”,取义甚高,因为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表示“中庸”是孔子之前早就存在的至高德行,而百姓长期以来很少能做到。
  傅佩荣教授在译解《中庸》时,大量引述《论语》与《孟子》的相关语句,并以《易传》的内容互相参照,希望藉借此突凸显本书在儒家学说传承上的特殊地位。
作者简介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教授
  ?学术专长:儒家、道家、易经、宗教哲学.
  ?学贯古今,打通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点上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师从哲学大师方东美先生;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凤凰卫视主讲《国学天空》
  ?东方卫视世界文明讲坛主讲《老庄的智慧》上海卫视文化中国主讲《人生困惑问庄子》
  ?山东卫视新杏坛《孔子九讲、孔门弟子、易经与人生、孟子的智慧. 论语300集》
  ?2008年获21世纪经济报道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文化类),被誉为“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导师,身心灵整合导师、哲普大师”
目  录
前言一《大学》这本书
前言二《中庸》这本书
大学
第一章大学之道
第二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第三章物格而后知至
第四章所谓诚其意者
第五章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第六章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第七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
第八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
中庸
第一章天命之谓性
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④亲民:“明明德”的表现是善的行为,其重点在于自我修养。亲民则是就善行的效果而言。依儒家所说,“善”是一个人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因此,一个人行善,就会对“别人”产生正面影响,推而广之,即是亲近爱护百姓。从“明明德”到“亲民”,其间联系全在儒家对“善”的定义上。
  ⑤止于至善:“至善”可以就形式上说,指完美的目标。也可以就内涵上说,指完全安顿一切人际关系,亦即抵达世界大同的境界。孔子认为:“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由此可知,这是尧舜也觉得难以做到的事。
  ⑥知止而后有定:大学是教育机构,所以要由“知”人手;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再努力去“行”;修身实践到完美的程度,则是一生的事。“知止”是知道目标何在,然后才有“定、静、安、虑、得”这五个步骤。最后的“得”,依然是指领悟目标的价值而言。因此,前面的“知”是学习所知,后面的“得”才是自己的心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求学未到“自得之”的阶段,很难引发实践的力量。
  ⑦物:原指万物,包括人与事在内。在此,“物”指与我相对及相关者。即使就万物而言,若非与我相关者,则我何从知之?为何知之?知之何益?因此,“物”除了我在仰观俯察所接触的自然界之外,主要皆就人与事而言。譬如,与人相处,须知各种人际关系及基本规范;遇到事件,则须懂得适当的处理方式。至于“物有本末”一词,则《大学》多次提及“本末”,如“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而一个人具体的角色或职务则是“末”。由此可见“物”的焦点在于“与我相关的人与事”。
  ⑧事:事指事件,在时间过程中出现及结束者。事因人而起,有人也才有事。离开了人与事,万物只是依循固定规律、保持平衡生态,并处在流转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⑨由“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可知,《大学》依然以求“知”为主。至于“近道”,则表示真正的道(理想)还须付诸实践。
 ……
  P4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