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 > 建筑科学 > 土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 版 次:2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7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0939292
  •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作者:龚文惠 主编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7月 
编辑推荐

  《土力学(第2版)》一书以土木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由富有多年教学和实践经验的作者编写而成。《土力学(第2版)》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力图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水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内容简介

  通过《土力学(第2版)》一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土的成因和分类方法,熟悉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掌握土中应力、变形、渗流、强度、地基承载力、土压力和土坡稳定性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掌握一般土工试验方法,达到利用土力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作者简介

  龚文惠,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道路与桥梁工程系岩土与地下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面岩石力学专委会理事,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土力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1.2 土力学学科的发展概况
第2章 土的物理性质及工程分类
2.1 概述
2.2 土的成因
2.3 土的三相组成
2.4 土的物理性质及指标
2.5 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2.6 黏性土的特性和物理状态指标
2.7 地基土的工程分类
第3章 土的渗透性
3.1 概述
3.2 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前  言
  土力学是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书是以土木专业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而成的。编写时,广泛听取了各高等院校对近年来本课程的教学及教材的意见,并考虑了包括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在内的新土木工程专业的需求。在编写过程中,编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并参考了相关教材和文献资料,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力图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水平,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保证系统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并力求做到叙述简明、文字简练。
  本书采用了法定计量单位和新规范。为便于学习,每章末都归纳了学习要点,并附有思考题和习题,书末附有参考文献和习题参考答案。
  全书共11章,第1、4、5、8、9章由华中科技大学龚文惠编写,第2章和第11章由山东理工大学陈正发编写,第3章由内蒙古科技大学冯玉芹和华中科技大学龚文惠编写,第6、7章由湖南科技大学贺建清编写,第10章由清华大学雷红军编写。全书由龚文惠完成统稿和修改工作。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工程地质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直接相关的后续课程为基础工程。学习时,应注意循序渐进,并将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土力学是伴随着地基基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地基基础是一门古老的工程技术。远在春秋战国开始兴建的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因其成功地穿越了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所以历经千百年而屹立至今。许多宏伟壮丽的宫殿、古塔寺,也因其奠基牢固方可经受住历史上多次强风、地震的袭击而安然无恙。现今河南开封市的开封寺北宋木塔的预倾斜工艺、郑州隋朝超化寺的木桩基础、河北隋朝赵州桥的粗砂地基处理等,无不体现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地基基础工程实践的高超技艺。
  作为地基基础工程的理论基础的土力学,其发端始于18世纪的欧洲。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及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在大量兴建的铁路、公路、桥梁和水利工程中,出现了许多与土有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促使了土力学理论的产生。1773年,法国的库伦(Coulomb)通过试验得出了著名的砂土抗剪强度公式,提出了计算挡土墙后散体材料土压力的滑动楔体理论(后称库伦土压力理论);1855年,法国的达西(Darcy)创立了土的层流渗透定律;1869年,英国的朗肯(Rankine)提出了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朗肯土压力理论;1885年,法国的布辛奈斯克(Boussinesq)求得了弹性半空间表面在竖向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变形理论解;1915年,瑞典的彼得森(Petterson)提出了黏性土坡稳定分析的圆弧法;1922年,瑞典的费兰纽斯(Fellenius)将其发展为整体圆弧滑动面法;1920年,法国的普朗德尔(Prandtl)提出了地基剪切破坏时的滑动面形状和极限承载力公式。这些古典的理论和方法,为土力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至今仍不失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1925年,美国的太沙基(Terzaghi)总结和发展了以往的成就,创立了土的有效应力原理,将土的应力、变形、强度等力学性质联系起来,发表了第一部《土力学》专著,从此土力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20世纪50年代起,现代科技特别是电子技术成果的大量渗入,在试验测试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同时,土力学的理论也有了显著的进展。1957年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会议,标志着土力学发展的新时期的开始。自1936年在美国麻州坎布里奇召开第一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以来,至今已召开了十四届。土力学的理论和实践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推广和有限单元法等各种数值方法的普遍采用,关于土的变形和强度的统一、土的非线性、土的固结、土的结构、土坡的稳定、地基的承载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我国,土力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我国一些学者的成就在国际上仍是有影响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陈宗基院士关于土的流变学和黏土结构的研究,黄文熙院士对土的液化的探讨以及考虑土的侧向变形的地基沉降计算方法的提出,对现代土力学的发展都有所推动。1957年,中国土木工程协会设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委员会,后于1978年成立了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屋建筑、交通工程、水电工程、石油开采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对一大批涉及土力学的困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土力学学科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土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