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十场悬念迭起的创新探险,帮你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好感觉!)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创业企业与企业家 >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十场悬念迭起的创新探险,帮你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好感觉!)

  • 版 次:5
  • 页 数:
  • 字 数:218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8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8117319
作者:萧瑞麟著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8月 
编辑推荐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吃力不讨好的创新产品?当创新遭遇消费者的抵制,受到所在机构的制约,创新者应该如何以柔克刚,化解阻力?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作者带领团队深入创新现场,做了一次历时数年的田野调查,并用悬疑的笔触将这些创新事件向读者一一道来,抽丝剥茧般的寻找在这些创新事件中,创新成果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请跟随这位充满好奇心的“企业中的人类学家”一起经历这十场悬念迭起的创新探险,一起学会用“脉络思考术”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好感觉。

 
内容简介

  现在,企业竞争的焦点已经不再是谁的技术更新、谁的产品功能更多,而是谁最了解客户。如何才能了解客户,让创新真正迎合市场需求?如何才能巧妙化解创新过程中的阻力?答案就在于“打通脉络”。
  打通脉络就是一探事出之因。由过去发生之事解释现在的问题,再向前推测未来的发展轨迹。创新来自创“旧”,这就是本书的核心观念。创新不只是讲高效率、多功能的工程问题,更是一个需要注入人文精神的社会问题:你是否能感受到使用者的痛点,由此发现市场的需求所在?你是否了解创新背后的组织作为,并发现机构的隐形制约?
  为理清创新的脉络,作者以“企业中的人类学家”自诩,带领团队进行田野观察,深入探访各类组织在进行或导入创新时,为何会成功或失败的故事。他将读者带到创新事件发生的现场,抽丝剥茧,让读者学会脉络思考,寻找到不让创新成为遗憾的解答。
  请跟随这位充满好奇心的研究者进行一趟创新历险,挖问题,解问题,思考自己碰到的创新问题。你将讶异地发现,原来创新是这么有趣的一件事!

作者简介

  萧瑞麟博士有“企业中的人类学家”之雅称,现任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并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主持亚太高级主管EMBA之“资讯与决策”课程。研究领域包括资讯科技与组织变革、科技创新、跨域知识整合与供应链管理。经常参与诺基亚、DHL等知名跨国企业在亚洲的创新项目。
  他擅长用轻松活泼而又带有悬疑色彩的叙事手法,呈现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其著作常见于国际性会议与期刊,并屡次获奖。近作《不用数字的研究》更被选为台湾科管百大优质丛书,连续加印12次!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上,萧博士的演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企业代表专程赶往现场听取报告。
  此外,他目前还兼任国际期刊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执行编审、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 Education)以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s 编辑委员、《中山管理评论》编辑委员等职。

目  录
序一 一个反媚俗者的告白吴仁麟
序二 由脉络中解读创新契机李世光
自序 看见脉络,点亮创新萧瑞麟
设计思考,独缺思考
一部曲 脉络中看见使用者痛点
 飙到关键多数:如何找到创新的领头羊?
 意会的科技:如何把使用者的痛点变成创新的来源?
 用心,所以创新:如何让人性光明面成为创新源泉?
 聪明的电子白板:如何通过使用者的行为让科技发挥潜力?
二部曲 脉络中找到组织作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是创新的基因?
 台下十年功:如何成为创新的常胜军?
“物里学”:生手与高手的差别在哪?
 橘子又酸了:为什么千万别去复制别人的必杀技?
媒体评论

  难得一见的好书!萧教授将理论完美地融入进所叙述的事件细节当中,读来毫不费力。思考创新是个难题,萧教授把难题简单化了,极具启发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蔡舒恒博士

  萧老师老是把你的的脑袋当毛巾,一直扭一直扭,非得扭出些与众不同的想法不可。但如果你能挺下去,没有因为脑残而死,你将会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同样一件事,你不会只看到表皮,还会看见那背后的脉络肌理。这本书不只探讨创新的脉络,也分享了萧老师的宝贵心得。在茫茫的创新航海图里,萧老师的这本书正像一个指南针。
  ——联合报系总管理处研发总监 吴仁麟

  就在这十年间, Web 2.0、社交网站崛起,创新这个名词一直不断被重新定义,萧老师却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新观点:创新来自创“旧”。创新之前,要了解既有脉络(旧),再根据脉络来设计或扩散,才能让使用者因创新而获益,组织因创新而成长,机构不会因创新而变成万恶。
  ——台湾资策会执行长 李世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看见脉络,点亮创新
  2010年某个周二的一大早,我受好友之邀与来自日本一桥大学的野中郁次郎教授聊天。野中教授是少数能在美国顶尖期刊发表文章的日本人。他在美国拿到知识管理讲座教授后,回到一桥大学开设知识管理研究所。他研究日本企业的研发过程,提出了四种知识转换的方式,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教时写了一本书——《创新求胜:智价企业论》,因而声名大噪。许多管理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上常会学到他的“知识转态”(KnowledgeConversion)理论。
  我请教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最近都在忙什么新研究呢?”野中教授突然兴致勃勃,说起他的近作《管理知识流》。他认为研究知识不可离开行动,行动不是单指管理流程或研发活动。野中教授认为,研究者要参与企业的研发行动,这样得来的知识才够真实。
  他最喜欢的例子就是本田汽车开发小型车飞度(Fit)的过程。为了开拓欧洲市场,本田汽车送工程师到欧洲实地观察,体验欧洲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每天走入超市,观察消费者的行为。渐渐地,他们发现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大车,而是迷你车。原型完成时,工程师还用手去感触地面来判断新车行驶的感觉。后来,本田飞度在欧洲大卖。
  野中教授所提倡的“行动”研究,其实就是要进入田野“现场”,看到“现物”,并了解“现实”。如此,创新的知识才不会与现实脱节。野中教授说得很对,一旦与现实脱节,创新便成了天马行空。对使用者而言,这种创新无法解决痛点,所以就容易被忽视。换个说法,创新若不能结合使用者行动的脉络,就无法让用户感受到它的价值。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去年我为了筹备一门新课,打算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用于管理学研究。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英特尔是集成电路的制造商,专门生产中央处理芯片,也就是计算机的中枢神经。这么“硬”的公司竟然引进了十二名人类学家,以分析终端使用者的行为。我有一位在瑞典任教的美国同事也是人类学家,她骄傲地说,她的同窗好友就是英特尔十二壮士之一(其实,她羡慕的是英特尔给的薪水吧)。微软是有名的软件公司,也引进人类学家来研究消费者行为,希望改变未来软件的设计原则,让用户爱上微软的产品。
  我觉得很奇怪,企业管理顾问的工作不正是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消费者行为分析吗?按理说,找管理顾问公司就好了,为什么突然对人类学家有兴趣呢?更何况,其实真正懂消费者行为的应该是社会学家吧。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是原住民、部落、酋长之类的,为什么他们突然红了起来?说实在的,我不太懂。

 打通脉络,创新才能活!(十场悬念迭起的创新探险,帮你找到源源不断的创新好感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