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传(6)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人物合集 > 立传(6)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5402253
作者:李健健 主编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2月 
编辑推荐

    李健健编著的《立传(6)/传记文学丛书》以传记为主要媒介形式,以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以及未来中国思想文化的创造者和探索者为关注对象,通过新传记形式来书写优秀人物身上的积极因素,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的书写,进而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目标,高扬人文精神和人性的力量,讲述创业人士的艰辛之路,传达各个领域的探索成就,树立中华民族在2l世纪必然造福于人类的自信。

 
内容简介

     李健健编著的《立传(6)/传记文学丛书》所提倡的人物传记,不是传 统意义上的史料为主的年谱式传记,更不是新闻体的人物报道、浅层次的 人物采访和娱乐性的八卦小道消息,而是用文学笔法写真实的人物,叙真 实的事件,传真实的思想,强调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积极因素。

     《立传(6)/传记文学丛书》面向高端,整体展现当代中国优秀的头脑 、前沿的思想和尖端的信息;立足普及,通过文学的描述、励志的事迹、 人性的传达以及审美的形式,将民族的优秀人物事迹呈现给大众,将中国 未来的美好理想介绍给世界。力求各阶层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励志榜样和 人生启迪,海外华人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

目  录

“为生者立传”之意义

装模作样一辈子

韩石山的“自画像”

拒绝合唱的人——陈占敏传

吟唱不止的尚长荣

女支书张雅琴

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分则两利,合则两伤——“传记文学汇贤沙龙"之一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盖棺论定”的弊病还存在传主和传记家注重“评论”,有的传主奋斗辛苦一生,往往为的是“人过留名”,希望在自己死后,得一 个好名声。即便毛泽东也想到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毛泽东这般对待“盖棺论定”的不乏其人。他们把自己的话语权完全放弃,不做任何 解释带走了他所知道的秘密。于是,史传家挟情论事,正则招嫌,谬则招秽。谀言媚主有之,诋诬贬斥有之。毁之惟吾,誉之惟吾, “褒 贬由我”的狭隘心态流露无遗。实际上,传记家在文本中并没有评论传主的资格,他只有客观真实地“转渡”传主,记录传主外在与内在 的人生命运和心灵。
“生不立传”恰恰妨碍了传主立体多面、善恶兼具、复杂人性的全面展现。尽管,古人也认识到,品骘时人,时人犹有自辩之余地, 以供参照。戴名世曾说:“夫与吾并时而生者,吾誉之而失其实,必有据其实而正之者,吾毁之而失其实,其人必与吾争辩,而不吾听 也。若乃从数十百年之后而追前人之遗迹,毁之惟吾,誉之惟吾,其人不能起九原而自明也。” 勿说“盖棺论定”“生不立传”,即便“为生者立传”,也存在汪荣祖所担心的,“是以治近史者,不患资证之少,而患其不实, 必索隐探秘,以求落实;不患事之繁杂,而患介入,必超然事外,以免偏依。”汪荣祖引用中西学者的话,阿克顿所谓史所持者“乃文献 也,非议论也”;米什莱所谓“死者无情”也;戴国士所谓“繁少忧患,并不敢有愤激也”。所以,无论是传主还是传记家都应该秉持 “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见。”而不是错误地任其“盖棺论定”“生不立传”。
“盖棺论定”的思想在西方也有所存在。有的传记家在传主生前就与其保持亲密的关系,并受到传主家庭的资助。传主离世,传主 的家庭则希望作者赞美自己亲人的良好品行和丰功伟绩,保护传主的隐私,“不要说死者的坏话”。这与我国延续久远的“忌讳”异曲 同工。中国传记受儒家文化影响,这一传记文化又被称之“隐讳文化”。即使传记家遵循所谓“书法不隐”原则,也只是孔子的:“吾 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种“忌讳”在胡适看来是中国传记不发达的原因之一。他说:“传记文学写 得好,必须没有忌讳;忌讳太多,就顾忌太多,就没有法子写可靠的生动的传记了。”延续几千年的“盖棺论定”实际上成了“隐讳文 化”滋生的沃土。
“盖棺论定”“生不立传”的理由之一,担心“为生者立传”过早,有的人前倨后恭,有的人正好相反,传主会由被颂扬被肯定走 向事物发展的反面,对人的评判不宜过早定论。汪荣祖早就指出了这一现象,“至于记编同时,时同多诡。虽定、哀微辞,而世情利害。

 立传(6)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