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史上最惊悚的网络人格分析报告,《纽约时报》倾情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史上最惊悚的网络人格分析报告,《纽约时报》倾情推荐)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4264068
作者:〔美〕伊莱亚斯•阿布加欧德 著,王戎 译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编辑推荐

  ★***惊悚的网络人格分析报告,《纽约时报》倾情推荐,来自斯坦福和硅谷的权威研究资料!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至少有另外一种人格——网络人格,TA比你活得更久、走得更远、认识更多人!
  ★是什么决定了你的网络人格?你能掌控TA吗,还是被TA控制?
  ★自负、自恋、邪恶、冲动、幼稚……上网的人都有“病”,每一种网络人格都跑不掉!
  ★让阿布加欧德医生带你认识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你,教你如何掌控TA!

 
内容简介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网络人格的反噬了!
  每一个人在登录网络的那一刻,就分裂为另一个连自己也摸不透的网络人格,就像DNA被重组了一样,TA在虚拟世界中自我进化,逐渐成为你无法掌控的人格,甚至可能逆袭,反过来控制你的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路人甲乙丙丁,在SNS社交网络中都成了“高富帅”和“白富美”。
  面对着让你心动的他(她),你只能说出寒暄的话语,而一旦在网上,连他(她)都惊叹于你如此的健谈和热情。
  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想到的是“百度”或“谷歌”,迅速地得到了答案,可仔细想想,你却没有获得任何知识。
  对着电脑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本是和家人共处的时间,自己却又不由自主地开始在网上搜寻起来。
  你以为你可以把“现实”和“虚拟”完美分割,其实虚拟世界的另一个你,早已逆袭反噬,可能随时取代真实的你!自负、自恋、重口味、恶趣味、退化症……别让自己沦为网络人格的奴隶!
作者简介

  伊莱亚斯·阿布加欧德医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担任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强迫症治疗中心和冲动控制障碍治疗中心的主任一职。阿布加欧德医生长期在硅谷一带求学、工作、生活,亲身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互联网起步、21世纪初期的网络经济泡沫,以及如今Google、Facebook的造富神话和它们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作为一名精神病学专家,阿布加欧德医生看到的不仅有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了互联网对个人和群体所造成的困扰和危害。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网络人格
第二章 自负
第三章 自恋
第四章 邪恶
第五章 冲动
第六章 向幼稚退化和表情符号的暴政
第七章 爱与性的新标准
第八章 知识的假象
第九章 网络成瘾症
第十章 隐私的终结
第十一章 时间与记忆
第十二章 虚拟主义——比现实更为真实的艺术
附录扬的网络成瘾症测试量表
前  言
  在我的病人中有许多都是强迫症患者,他们往往比较迷信,大概会警告我不要在这本关于网络的书一开始就谈到“网络死亡”和“网络遗产继承”这些不怎么吉利的话题。但是正当我考虑应当如何写一本关于网络生活的书时,我的邮箱里收到一篇建议我开始准备网上“后事”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我推荐了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网民都会收藏的两个网站——MyLasteMail.com和MyWebWill.com,前者可以在我死后替我向我爱的人发送一些特别的消息,按照网站的说法这些消息将成为“他们会永远珍视”的网上遗产;后者能帮助我完成最后的数字化遗嘱,比如把我的各种密码发给指定的亲戚、注销账户、最后一次更新Facebook上的状态、为我在Twitter上发最后一条微博,甚至确保我在《魔兽世界》中的角色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新家。我这本书不会写太多关于形而上的东西,这一点您大可以放心。邮箱中那篇文章针对的是我们的虚拟身份的后事处理,这一身份同一个真正垂死的人有许多本质的区别。我之所以在书的开头最先提到的是MyLasteMail和MyWebWill而不是大名鼎鼎的亚马逊或YouTube,是因为前者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网络已经发展和“完善”到了一个怎样惊人的程度:我们的虚拟身份在网络中诞生(这一虚拟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截然不同),过着富足的生活,然后死去,最后甚至还要考虑遗产问题!我认为这一网络生活的进化过程是以真实生活为代价的,它阻碍了我们真实生命的进程,打破了我们内心的平衡机制,而这正是本书要讨论的中心问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九章 网络成瘾症
  不管是在网上学习、寻找爱情、购物、玩游戏、自我诊断、与朋友和心爱的人联系还是阅读最喜欢的博客,我们都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挥霍在了网络上。根据评估,生活在一些城市中心的人们每年花在网上的时间达到45天之多。网络通过吞噬时间带给人们的危害有时并不亚于一些精神疾病和毒品的滥用,因此,媒体和一些精神健康专家创造出一个新的概念:网络成瘾症。关于网络成瘾症是应该当做一种独立的疾病被列入DSM还是应该将其看做一个诸如病理性赌博或冲动性消费等旧疾病的新形式,在心理健康学界还存在不小的分歧。关于这一点有些心理医生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要知道平常他们可是一群非常淡定的人。除了对网络成瘾症的归类问题争执不下以外,对这一疾病的治疗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前面提到过的“对病人大惊小怪而做出的大惊小怪的反应”。的确,它引起的争论同多重人格障碍带来的争论不相上下。
  网上从来不缺少浪费时间的机会。许多人一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本来要到网上去寻找某一条信息,结果折腾了几个小时后发现自己在阅读一些同那条信息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我们的阅读轨迹几乎全都是散射状的,即便我们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来使用谷歌或为了节约时间而使用谷歌的高级搜索功能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此外,为了提高搜索的精确度,我们还会给关键词加上引号,比如说我们会输入“2010年奥斯卡候选人”,从理论上说这样可以避免在搜索结果中得到诸如“奥斯卡大预测”、“奥斯卡最佳获奖感言”和Netflix上关于奥斯卡的视频等不太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这种提高精确度的功能并不能缩小搜索结果的范围,我们的注意力很可能会被吸引到搜索结果中关于有史以来最糟糕的奥斯卡时尚图片或一些自以为是的人做出的对今年奥斯卡的预测上。不管我们怎样小心翼翼,在寻找目的信息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引人注目的东西让我们离开既定轨道,一个精心限制过的关键词也总是能不断引申出更多的搜索结果(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许是更少的结果)。不管我们是否使用“高级”搜索,在互联网上一个简单的搜索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们已经花了太长的时间在网上浏览。如果一个晚上来几次这样的搜索,你的配偶很可能就会认为你是个网络成瘾者,甚至一些专家也不会否认这一点。
  网络上充满了各种各样让我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的阴谋。很多人都做不到在工作时不去阅读或回复个人邮件,而且我们的邮箱里还经常会收到一些诱人的信息,比如说在亚马逊上已经可以买到我们一直想买的一个本来缺货的商品,在刚查看过Facebook上的信息后又有很多好友更新了他们的状态,或是在Match.com上又有一个对我们有意向的人等待着我们登录去进行回复。除了这些,我们的邮箱里每天还会收到大量的垃圾邮件。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删除这些邮件,删除工作本身也挺费时间的,偶尔我们还是会对一些标题非常吸引人的垃圾邮件感兴趣。所有这些事情加在一起可以占据大量的时间,也就是说,即便不使用谷歌我们的注意力也可以被其他信息分散。


 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如何逆袭你的真实人生(史上最惊悚的网络人格分析报告,《纽约时报》倾情推荐)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