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趣谈--中华意象--文史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山水趣谈--中华意象--文史中国

  • 版 次:1
  • 页 数:164
  • 字 数:60000
  • 印刷时间:2010年04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1069167
  • 丛书名:文史中国
作者:郝润华,杨旭东 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为“文史中国”丛书之一种,是专为青少年读者编写的通俗文化读物。本书通过不同侧面,用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阐释了山水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符号,以及山水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影响。
全中国的中小学生、全世界的华人学子,是本书的当然读者。读者们在清新优美的文字和图文并茂的情境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爱国、团结、和谐、奋斗”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成为一个出色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文史中国》丛书首批共38本,分为四个系列:“辉煌时代”、“世界的中国”、“文化简史”、“中华意象”。四个系列互相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为读者多视角多侧面地展示中华文明。
“中华意象”系列共8本,选取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思想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进行深入的解析。“龙凤”“金玉”等意象早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它们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意涵,展示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并丰富着全人类的文化符号。
本书通过不同侧面,用生动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全面阐释了山水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象符号,以及山水文化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重要影响。
目  录
引言
第一章 山水之意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第二章 山水之思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逍遥世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第三章 山水之趣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第四章 山水之象
江山如此多娇
近水远山皆有情
深入阅读
前  言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山水息息相关。在一些古代神话与古史的记述中,能看到在先民地理文化观念中存在的山岳崇拜,如战国、秦、汉年间流行的“三皇”传说:天皇氏起于昆仑,是西方的种族;地皇氏兴于熊耳、龙门,是中部的酋长;人皇氏起于呖谷、九河,是东方的部落。这个传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山水与性情
孔子将生命的愉悦视为生活的意义,但孔子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不见容于诸侯,就连隐逸之人也对孔子避而不见。外在的坎坷需要内心的安慰,而内心的安慰又要借助外在的物体。山山水水就是孔子所情有独钟的外在中介。孔子讲:“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心中,人的情感与自然山水的某些客观属性有相似关系,所以可以进行类比。但山水与人格之间共通的属性到底是什么,孔子并没有说清楚,这使得原本确定的事物反而变含糊了。所以这句话的外延就很广,但内涵又相对较小,类比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品格。我们只能根据主体人格的特质来反推自然山水的某种特性。智者之所以快乐,因为他明晰生命的最终目的,所以他快乐,这正如水的灵动轻盈,水的生生不息,不因为外在地势的高低起伏、崎岖艰险而止步,它总能迎刃而解;仁者既是内在心灵的完善者,也是外在功业的实践者,但内在情感的建立是一切外在行动的根本,所以“外王”虽实现起来过于坎坷,但内心情感的永恒有如高山稳固厚重,对生命快乐的执著,也正如高山一般,岿然不动,不为外在的风雨雷电所动摇,这是超越了外物纷扰的内心的快乐。可以说,智者之所以乐是因为他明白生的意义,仁者之所以乐是他知道如何实现生的意义。孔子这句话中所透露的是自己平和的喜悦,是在给自己以动力,继续奋进。但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这种主客体比附关系中内在的逻辑性并不是太强,感性色彩又太重,理解起来也较曲折。此话中含有很浓的道德色彩,主体的人对客体的山水在精神上具有绝对的掌控,而不是互动关系,更谈不上融合。但如果只从道德层面上理解,或许就忽视了孔子作为凡人的情感。“吾与点也”的意见反映出孔子对自然的喜爱和对情感愉悦的追求。山的幽静给人营造了内心宁静的契机,水的清澈使人产生心灵净化之感;山的秀美给人以心灵的喜悦,水的灵动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山的巍然屹立,使人产生对自然的崇敬,而水的川流不息,则是人自强不息的写照。如此种种,孔子是在为自己寻找暂时的栖身之地,充实内心的愉悦。一个整日奔波劳顿的人就是再怎么讲内心宁静也要被外物所扰,而面对悠悠山林和涓涓流水,一种闲情油然而生,虽是短暂的快乐,但已经足够人享用了。不过,如果长久在此徘徊,虽能感受自然之美,但外在功业的失败,最终会给孔子这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士”造成难以去除的痛苦。毕竟,在孔子心中,实干总比无限的遐想好得多。

 山水趣谈--中华意象--文史中国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