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873773
作者:崔占峰 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在广泛参考已有文献、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的政策方针,得出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结论,有些尽管不是很成熟,但对于现实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第一,时代的变迁以及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首先为创新性地研究这一老课题奠定了基础。这决定了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也不能照搬西方发展经济学家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通用模式,更不能将20世纪我国理论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不加梳理、修正和发展地运用到新世纪、新时代和新背景下。基于此,作者开宗明义,将本书研究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在时代发生变迁的前提下努力体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理论的发展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全面揭示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点、新动向、新矛盾,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何、如何和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转移就业显得顺理成章,读来一目了然。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相关论题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1.4 研究创新与方法
第2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理论
 2.1 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转移就业范畴考证
 2.2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典理论溯源
第3章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成因与总体描述
 3.2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4章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与现状
 4.1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历史进程
 4.2 党和政府不同历史时期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探索与实践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理论和实践证明,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则是各国现代化实践规律的一般总结。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产业转移与农村人口向城市居民的地域迁移更是一个普遍规律。由于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差异,这个一般总结和普遍规律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阶段都会存在特殊表现和作用形式。对我国而言,传统农业大国,人多地少是实现现代化最基本的国情,这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体现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最基本的特点,也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特征的一个基本方面。另外,我国正努力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定了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必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逐步实现由行政式转移到市场化转移过渡。可以说,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源于市场经济,进一步实现持续、稳定、有效转移就业也必然要依赖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就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提出了新的指导意见。《决定》指出: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严峻形势。《决定》还进一步指出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的具体方向和意义:一是把鼓励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指出了今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明确方向和现实意义。……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道路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