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城市、国际贸易与现代化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海港城市、国际贸易与现代化

  • 版 次:1
  • 页 数:228
  • 字 数:250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872233
作者:钟昌标,陈钧浩 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1997年当我写博士论文时,正好处在总结开放20年,于是我选择了《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宁波为例》,当时的思路是以沿海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作为窗口,国际贸易如何促进区域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窗口进行实证研究,寄希望窗口的经验能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给国内其他地区有些许借鉴价值。转眼10年过去了,2007年,正是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入世”走过5周年,在总结近30年中国取得辉煌成就时刻,我感觉到10年前的选題可以有更广的拓展,中国历次开放有不少可比的点,如在开放与否的认识上赞成与反对的理由基本类似;在开放的空间上基本都是从沿海沿江向内地推进。
无论从时间维度(历史),还是从空间维度(地理),海港城市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区域,它对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海港城市是海洋人文活动最集中、最经常、最活跃发生和进行的地方。透过海港城市,我们可以把握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海港城市海洋人文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社会文化体系,而海港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经济活动及内蕴的心态以及海港城市的兴衰则是海港城市海洋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选题确定后,我们组成了研究小组,由陈钧浩、周颖、李振华组成,准备集中几年时间把海港城市、国际贸易和现代化几个关键词为核心逐步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钟昌标,男,1964年生,经济学博士后/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宁波大学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从事国际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在新经济地理理论,贸易区位理论上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著有《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几个重要概念
 二、海港城市、腹地、国际贸易和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二章 海港城市的功能特征及其发展
 一、城市的产生与分类
 二、海港城市的特征和内涵
 三、世界海港城市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
 四、中国海港城市的发展
第三章 海港城市发展的贸易理论解析
 一、区位理论
 二、高兹的海港区位论
 三、新贸易理论
 四、区位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对海港城市成为
 产业集聚区的解释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绪论
本书涉及最多的四个词是现代化、海港城市、腹地和国际贸易。
现代化或近代化在英语表示为modernization,一般指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内容非常广,既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也包括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等等。本书主要从经济学角度,把工业化和市场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尽管中国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也有着经济、文化、科学的不断进步,但中国社会的本质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842年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沿海港口城市通商以后,外国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一直影响到今天。西方国家之所以要进人中国,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需要世界市场的支撑,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同中国进行通商贸易并从中获得利益无疑非常重要。1842年以后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实际上是首先发端于中国的沿海港口地区,尔后再通过主要的交通道路,往广大的内地扩展的。在这一过程中,进出口贸易及其所引起人员、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动,是国外市场和先进生产力通过港口城市影响中国广大内地的主要方式之一”。所以,从空间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需要从海港城市开始;从现代化的传播机制角度了解中国现代化要从国际贸易开始。
  ……

 海港城市、国际贸易与现代化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