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各部门经济 >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06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6609453
作者:新玉言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06月 
编辑推荐
     传统城镇化弊病丛生,各省各地区为抢占政策先机,一窝蜂地地掀起了各种城市群和经济圈的规划热潮,必将带来耕地大量占用和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破坏,因此,推进城镇化需要编制好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规划,要保持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一部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需要认真解读。本书认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战略重点和配套制度安排,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道路做出规划。 因此,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持之以恒加以落实,防止换一届领导改一次规划。要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全过程管控,严格实行规划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 
内容简介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作者简介
     新玉言,资深出版人,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编撰并出版的图书有《中国农业现代化管理》、《中国农村发展模式与范例》、《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研究与实践》(1-10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全四本)等。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 城镇化问题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一、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的形成
(二)城镇与城市的概念
(三)对“城镇化”概念的理解
(四)城镇化认识的几个误区
二、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改革开放前的逆城镇化倾向
(二)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带来小城镇繁荣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半截城镇化”
(四)十六大以来的城镇化政策脉络
(五)《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发布
(六)基于国情的城镇化道路选择
前  言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一直行进在加速城镇化的道路上。在这一进程中,有欣喜也有忧虑,我们在行进中不断摸索,在摸索中不断调整前进。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3%,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也就是说,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对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阻碍。

当前,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在我国各地区域发展并不平衡,城乡差距巨大,而此前的城市化发展教训已成为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复杂因素的情况下,如何吸取国外城市化与本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已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成败与否及实现全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要明显提高”;2013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推进“有质量的城镇化”;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在为我们描绘一幅新蓝图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在发展城镇化的道路上,怎样才能让更多的老百姓满意?有别于从前,一个“新”字规定了推进城镇化的方式、道路和标准,一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准确道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显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才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所在。

对于人类而言,城市的出现的确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如果说,城市的诞生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那么城市化或城镇化在无法回避的“大势所趋”中尚有方式方法的选择余地,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相当程度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此能动性的发挥终将以人民生活的真正幸福为旨归。

“睡城”“鬼城”的弯路不能再走,既不能畏难回避,裹足不前,也不能头脑发热,盲目大干快上,只是把城镇搞成水泥森林。在城镇化推进中要有效解决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统筹城乡。要随着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不再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而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中。

我们要清楚,城镇化不是去乡村化,推进城镇化建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而是要根据各自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延续文脉,留住乡愁。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五 以转型改革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作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在将其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寄托在新型城镇化之上。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这样的城镇化所推动的经济增长才能够具有包容性:使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能为全体公民(无论城乡)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能让全体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联系,改变体制上的一些缺陷。一是改变各级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动城镇化的办法,通过市场运作和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则提高城镇化效率。二是建立跨城乡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市场,使资源流向效率和回报最高的地方。三是要改革行政层级制度,重新界定市场的职责,重新组织城市财政。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已不是“地的城镇化”而是“人的城镇化”,这意味着制度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 在制度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过程中,应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探索和尝试。
在鼓励“先行先试”的同时,一定要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为城镇化进程设定若干“底限”,避免旧账未还又欠新账。在以往的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摊大饼”式的扩张道路。目前,外界公布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是142平方米,实际上是159平方米。对此,专家认为,城市发展规模不能人为安排和控制,但人均用地极限是可以设定的。从长远看应逐步向以下标准靠拢:大城市人均用地极限80—100平方米,中城市90—110平方米,小城市100—120平方米。以人均用地来制约城镇土地规模扩张。
当然,改革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是由于意识形态和现在的利益格局所造成的。比如说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增加了土地的收入,那么就影响到其他的在这个城市化过程当中的利益主体,他们原有的利益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些来自意识形态和原有利益的这种阻力要排除。
另一类就是实际困难。现在这一套运作体系,各个环节之间经过磨合,虽然说效率很低,但是大致上是协调运转的。比如说大规模城建投资。它可以卖土地,卖土地就可以充实收入,如果说一个环节发生了改变,其他环节就会产生矛盾。这些问题是长时期的偏差造成的结果。推行改革,不能不顾实际会发生的困难,所以要做一些设想。
比如说地方政府发债,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什么情况下可以发债?谁对债务进行负责?怎么监督?一些地方债的市场怎么监管?有一整套问题需要解决。所以,研究、推行新型城镇化,就要深入研究与城镇化有关的各种问题。

 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问题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解读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