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第26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国际汉学.第26辑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4775284
  • 丛书名:国际汉学
作者:张西平 主编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编辑推荐

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汉学史西方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汉学是中国人反观自身文化的一面镜子。

《国际汉学》在日益商业化的中国坚守着自己的学术阵地和学术思想。15年孜孜追求,20辑篇篇华章。《国际汉学》的存在与坚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术界对中华文化复兴的期待,对3000年未有之变局形势下中国文化重建的信心。



相关推荐:

      《国际汉学.第二十五辑》(龙伯格的《汉字的传统历史:17世纪耶稣会士手稿》,康士林的《曾德昭与英国前汉学文本(大中国志)》,李文潮的《龙华民及其<论中国宗教的几个问题>》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译文、好论文)

《国际汉学.第二十四辑》(许多文章在国内学术期刊中为独有的,同时本期还刊出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德国汉学家郎宓谢、澳大利亚汉学家费子智访谈及研究文章)

《国际汉学.第二十三辑》(海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法国日本德国俄国汉学研究探索,书中既有传教士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又有跨文化研究与比较哲学、宗教研究)

《国际汉学.第22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中心组稿,职称评审中等同于核心期刊,国内关于汉学研究相当有地位的学术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1辑》(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专栏,一部视野宏大的通史性研究专著,重点分析了耶稣会士依此策略撰写的有关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几部代表性著作)

《国际汉学.第20辑》(汉学,中西文化交流桥梁,本辑中一些极为重要的汉学基本文献的翻译文章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刊出,文献和研究价值极高)

《国际汉学.第19辑》(《张诚书信选译》、《<中国话本小说集>前言》都是首次在中文学术界发表,传教士汉学研究也是本刊特色之一,所刊登德国著名传教学家柯蓝妮和社科院宗教所长卓新平文章都值得细细品读)

《国际汉学.第18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西方汉学文献 传教士汉学研究 汉学史研究 国外汉学研究 汉学书评 传教士 美国汉学 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

《国际汉学.第17辑》(国际汉学张西平主编 纪念齐赫文斯基 普实克 汉学家田仲 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德国汉学新书)

《国际汉学.第16辑》(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现代文学、从《黄侃日记》看黄侃先生与海外汉学界之交游、切尔卡斯基与俄国汉学、孟列夫——圣彼得堡古典汉学时代的代表,马礼逊、米怜、麦都思、《红楼梦》德文译本研究综述)

《国际汉学.第15辑》(花之安到卫礼贤、高利克访谈录、米列斯库、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和利用、卫匡国的《中国文法》、高本汉及其汉学名著《中国音韵学研究》、内山知也的隋唐小说研究……)

《国际汉学.第14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传教士汉学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研究 中国宗教、思想与民俗研究 利玛窦 耶稣会士 )

《国际汉学.第13辑》(B.C.米亚斯尼科夫小传、马西尼访谈录、马若瑟对儒家经典的过度诠释、北魏太上皇制度及其重要意义、“怀柔远夷”话语中明代汉、藏政治与文化关系、浅析巴拉第卡法罗夫《元朝秘史》的译注……)

《国际汉学.第12辑》(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从靡非斯托非勒斯到海伦、珍贵的俄中关系档案史料)

《国际汉学.第11辑》(国际汉学任继愈 汉学史研究 中西文化交流史 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进展 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

《国际汉学.第10辑》(讲述了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广州葡囚书简、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等)


 
内容简介

国际汉学第二十六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外汉学研究成果《国际汉学》第26辑,共有共有汉学一家言、汉学家访谈录、汉学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等11个栏目,国内外汉学家、学者论文28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今汉学研究的*成果。

作者简介
  张西平,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1989年获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学位,曾先后在国防大学和北京图书馆任教与工作,1996年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任教,1999年聘任教授。现任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兼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历史和阶级意识》(译著)、《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历史哲学的重建》、《中国和欧洲早期宗教哲学交流史》等。于200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张西平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  录
特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追忆恩师朱政惠教授
汉学一家言
论汉学研究的阐释学意义
学术访谈录
中西文学阐释学的对话及现状——与张隆溪教授的访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神学院卢龙光教授采访记
汉学文献研究
《碑记赠言合刻》版本篇目互校
适应与改变:英国浸礼会来华后的本色化历程探微
《汉语札记》英译本研究
汉学家专页
耶稣会士与北京的数学科学
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二、孟子附属于孔子的多层原因
  早期传教士在介绍孟子时,通常将孟子附于孔子之后,将孟子作为一个补充。孟子对于懦学思想的发展,孟子与孔于思想之差异,几乎尽被忽视。在两相比较中传教士对孔于的兴趣远甚于孟子。,这从罗明坚、利玛窦《拉丁文版孔子语录汇编》将《孟子》置于其书最后部分可以看出,亦可由殷铎泽、柏应理等人编译《西文四书直解》时故意略去《盂于》部分而改编成《中国哲学家孔子》可见一斑①,尽管此书最后页指出,译者即将进行《孟子》的翻译。
  孔盂两人在传教士眼中的地位如此,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而视之,孔子作为懦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重要性自然超过孟子;早期传教士视儒学为中华士人文化的正统,透彻了解中国文化必从孔子始,其重视孔子也就理所当然。传教士来华皆背负着传播基督教的神圣使命,从先辈并不成功的经历中,他们深知完成这一使命的困难程度耶稣会士从儒家“五经”中找到了某些具有人格神色彩的“上帝"字眼将其附会成基督教的上帝,并视编定“五经”的孔于为中国古代的神使赫尔墨斯(Hermes).孔子传播的教义即是上帝的启示。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尽管差强人意.但远比宣扬异端的老庄,墨翟更值得信赖。孟子在"性与天道”方面的言论远多过孔子,似乎应该引起传教士们更多的注意,但问题在于,孟子生活于一个传统信仰崩坏解纽的时代,从“神本“转向“人本”是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潮:孟子就心言性,主张仁义内在,即便敷衍天道.也为指陈人事,其引述《尚书》《诗经》中“上帝’云云,大抵用意如此。所以,《孟子》言“天”愈多、愈细.满脑子基督上帝的传教士便愈发现孟子之‘天”游移不定,跟他们自己的上帝观念愈加扦格难通。这是传教士们有意无意重孔轻盂的内在原因。
  另外,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升格”运动跟宋代理学的兴起同步。,要而言之,孟子思想中的心性论、工夫论内容应台了理学家们重建儒学“辟佛的时代需要;孟子的‘升格”,其实是道德本体和心性主体在宋代的升格。而传教士们已敏锐地感知到理学的所谓无神论和唯物主义倾向。他们在研读理学文献时发现,理学聚焦的“理”“太极”等概念在先秦原始儒学那里并不重要,而原始懦学经常提及的“上帝…昊天”在宋代理学那里已几乎丧失了所有人格神含义。在耶稣会士看来,理学家们歪曲了原始懦学的教义,而这种歪曲又跟佛教的影响息息相关。所以,即便主张适应政策的耶稣会士,也强调区分原始儒学和宋代理学,他们编译《西文四书直解》时宁愿选用张居正的注释也不用影响更大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可能与此有关①。耶稣会士排斥的理学既然与《盂子》有如此深的关联,也就难怪他们面对《孟子》时要退避三舍了。

 国际汉学.第26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