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精)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精)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9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01103205
作者:李泽厚 著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编辑推荐
  1.本书为李泽厚思想读本,由李本人直接解读自己的思想及发展脉络。
  2.本书可看作李泽厚的对话体学术自传,集中展示了他的人生和思想、学术的发展。
  3.书中李泽厚臧否学界人物,详述他与这些人的交往,可了解学界的名人轶事。
  我觉得在二十世纪这么多思想文化人士里面,有自己思想的人并不太多,而李泽厚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他一系列的著作一一相继问世,几乎是独领风骚,风靡了神州大陆。任何人大概都无法否认他的著作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重大价值、影响和意义。
  ——何兆武(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问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李泽厚先生为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一定能解决,但他提出的问题对我们有理论也有现实的意义。如果他的问题成为我们的问题,而我们的问题又成为大家的问题,那么真正具有时代性的“公论”就为期不远了。
  ——杜维明(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回过头看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80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回顾这几十年,我们现在能举出来的就是李泽厚,这样一个全局性影响的就这一个,……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80年代至今,30年来,有一个人的书出一本我买一本,目录也不看,只有一个人,就是李泽厚。
  ——黄子平(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李泽厚老师的书,尽量想从当时历史是怎么发生、怎么变化的,当时人怎么想的这个角度看,所以读起来,一直都印象很深。
  ——赵汀阳(中国社科院院哲学所研究院)
  李泽厚作为思想家、学者给人深刻印象有两点:一是他独立的个体思想方式,二是对时代深层精神大问题的把捉意识。后者极其重要,不需要刻意持守一门一户,中国问题自然会诞生中国思想与中国哲学。李泽厚风格之魅力并非流行的所谓审美生动云云解释,而是在其高度专业学术化语言深处自然质朴传达出的人文激情,这使他同时与那些肤浅的情绪宣泄和无问题意识、无人生深情的纸面讨生活学者(孔门所说“为人之学”和阳明所说“口耳相传”之学者)区别开来。
内容简介

这是“小老乡”陈明“勾引”出的李泽厚思想读本。

完全实录,真实现场,

这里有生活中的李泽厚,

这里有真性情的李泽厚,

这是至情人的赤诚语,无关风月只关情。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为李泽厚与陈明2001年的对谈录,主要由李本人解读自己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并谈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诸多问题,内中颇多新理论观点和对现实文化状态的见解。书中还述及李与学界名人的交往。本书实为李泽厚先生的对话体学术自传

作者简介
  李泽厚,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美学家。193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著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己卯五说》、《哲学纲要》等。2010年出版的以权威和标准严格著称的《诺顿文集》,他的著作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莱辛、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代表作一起入选。李泽厚是美学、马克思主义和身体理论这三种类别目录下唯一的非西方哲学家。
目  录

主要毛病: 缺乏原创性——巫西文化强调being, 中国文化强调becoming 的根源——这几年的稿费收入: 60 万

少年得志——密歇根跳迪斯科—— “这大概是第一次讲, 以前从没讲过……” ——社群主义在美国有合理性, 在中国则要警惕

“想不到你陈明也走不出民族主义的误区” ——这20 年的思想进程可用四个“热” 概括: 美学热文化热国学热西学热——学生: 最喜欢的最欣赏的及最不欣赏的——面对批判

五代以前不姓李, 是曾国藩给定的——隔壁班上的女孩——A 型性格, 经常有挫折感——曾经革命: 给彭远怀送传单——伤心一醉为表姐

有人说我抄袭薇拉·施瓦茨——恩怨与印象: 从刘晓波朱学勤到顾准陈寅恪钱锺书

《原道》与启蒙情怀——耿耿于怀张岱年——由《读书》评奖说起:自由派不宽容新左派不公正基督徒不谦卑

用儒家的情本体填充海德格尔的“ 深渊” ——最喜欢的六位西方哲学家休谟居首——中国思想家中还是孔子第一

 李泽厚对话集·浮生论学(精)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