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态的艺术(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公关人士都该借鉴的表态之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口才/演讲/辩论 > 表态的艺术(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公关人士都该借鉴的表态之道。)

  • 版 次:1
  • 页 数:252
  • 字 数:232000
  • 印刷时间:2013年03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219799
作者:邓峻浩 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3月 
编辑推荐

  *精彩的表态事件,*重磅的风云人物,*专业的公关点评。 表态的学问源远流长。官员走马上任、老总辞职隐退、明星声明分手、澄清谣言误会……小到私事,大到国事,都离不开发言、表态。在经历了诸多掀起舆论狂潮的事件之后,我们认识到,表态时稍有不慎,便会招来舆论的狂轰滥炸,一“失言”成千古恨;而在危机四伏的困境中,巧妙的分寸拿捏、精准的信息传达却能有效地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可见,无论是政府官员、企业领导还是公关人士,表态的智慧已经成为必须具备的职场素质。邓峻浩的《表态的艺术》正是这样一本足够专业且充满了表态智慧的书。 公共关系专家邓峻浩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在《表态的艺术》中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政府、企业以及名人公开发言的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由“道”及“术”地提出了更为有效的信息传播规范,使之成为人人都可以学习借鉴的表态之道。

 
内容简介

  政府官员厘清事实、企业高管就职离任、公益组织动员募捐、娱乐明星澄清谣言……小到个人,大到国事,表态无处不在。 在《表态的艺术》中,公共关系专家邓峻浩,结合其在企业发言、公关传播、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实战经验,针对个人和组织在各种语境下的表态之道进行了独到而专业的探讨。 正确的表态为何如此重要?表态时应坚守哪些基本的底线和原则?怎样让表态气韵生动,让内心想法自然流淌?表态时如何拿捏分寸?……《表态的艺术》援引了大量的表态实例,并辅以别具慧眼、一针见血的精彩点评,引导读者通过发言人舌尖上的风采一睹其思想上的魅力,领略发言的字外乾坤,让自己的表态更加专业、更有力道、更见方略,提升个人及其所服务组织的公信力、品牌形象和声誉。

作者简介

  邓峻浩(Steve Deng)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荷塞分校(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经济学硕士,拥有在中美主流中文媒体、国际公关公司以及知名外资企业长期从事传播相关工作的丰富经验。多年来担任外资企业的中国及亚太区高级企业传播经理、中国区企业事务总监,涉及领域包括企业传播、品牌公关、政府关系、消费者关系以及专业法规事务等,有着丰富的企业发言、公关传播、品牌塑造及危机管理等方面的实战经验。

目  录
序 “元芳,你怎么看?”
“莎朗·石头”
——“失言”如何善后
名人的那些事儿(一)
——道歉如何到位
名人的那些事儿(二)
——如何通过表态自珍形象
你信了,他们信不信(一)
——面对质疑如何表态
你信了,他们信不信(二)
——表态的底线是什么
传奇谢幕(一)
——如何让表态“气韵生动”
传奇谢幕(二)
——如何表态才能掌握主动
你方唱罢我登场
——敏感情境下如何表态
美利坚梦魇(一)
—如何通过表态传递力量
美利坚梦魇(二)
——表态如何另辟蹊径
大有文章(一)
——如何通过表态传递真情
大有文章(二)
——表态中的危机管理原则
脸谱(一)
——表态的“平实”风格
脸谱(二)
——表态的“热情”风格
脸谱(三)
——表态的“积极”风格
脸谱(四)
——成功的表态:平实+热情+积极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新媒体要有哪些“新表态”
前  言
  序
  “元芳,你怎么看?”
  据说每每神探狄仁杰询问副官:“元芳,你怎么看”,元芳总是回以“此事大有蹊跷……”,然后静候领导的神算与运筹,不多言、不妄言,充分展示了他混迹官场的圆熟心计。
  表态在中国文化里似乎一直是一件触及灵魂的活儿。中国人大多惧怕表态。特别是过去数十年,但凡“运动”都需要表态,而且稍有差池往往“后果很严重”。
  时至今日,有人仍时不时需要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言不由衷、指鹿为马地表态,更多的则是一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囿于条条、缚于框框的表态。据说这种表态是一种“生态”,除了要遵循套路之外,还要会“打太极”、“运气功”……他们说:表态是一种艺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先跟大家讲一个“双城警察故事”。话说某年B城一警察与T城一警察各自便装驾驶私家车,只是因为按喇叭的小事,两人火气都大,在街头爆发争执,T城警察盛怒之下,仗着在自家地头,纠众打死了B城警察。
  此事引发了媒体的强烈反响。大家如果还记得我在“莎朗?石头”中介绍过的新闻价值要素,就会知道这一事件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特殊性(当事双方都是警察)、显著性(这是“路怒”现象,当前社会某些暴戾之气的一个显著体现)、冲突性(死人了),以及群众的强烈猎奇心和围观欲,还有对于有关部门如何向大众合理交代、如何妥善处理这一事件的普遍期待。
  实际上,当时媒体对这一事件较长时间的关注,除了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有关之外,还与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处理方式欠缺专业性有关系。由于两城公安局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经一个统一的“窗口”发言、没有用一个统一的“声音”说话,或者没有妥善授权两城公安局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来对外发言,B城和T城公安局遂成为媒体争相分别采访的对象,他们不同程度上的各执一词客观上为危机管理横生了不少不必要、不应该的枝节,使得负面消息在媒体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比如,双方都说各自的当事警察是“好警察”,于是媒体揶揄说,这是“一个好警察打死另一个好警察的故事”。当记者质疑T城当事警察年纪不大何以有能力购买私家车时,T城公安局有关发言人反问记者:“那辆黑桑是他花四万块钱买来的,他三十多岁的人了,还买不起一辆普桑吗?”其中一个城市“公安系统的内部人士”甚至还向记者“爆料”说,另一个城市的当事警察曾因刑讯逼供遭到撤职;也有人当着记者的面表达了对媒体采访的不耐烦:“这只是个人行为,不值得媒体如此关注”……一时间,流言鹊起,舆论蜂鸣。
  好在当年还没有微博这东西,否则再经微博一掺和、一放大,关于事件的舆论肯定会更加混乱和不堪。总结起来,各种从B城和T城公安局流散出来的信息无非包括: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新信息,这样的信息只会节外生枝(比如“桑塔纳”);与当事人相关,但与具体案情无关的新信息,这样的信息只会火上浇油(比如“其中一个当事警察曾因刑讯逼供遭到撤职”);明显不合时宜、极易引发负面舆论、属于“典型找抽型”的新信息、新评论(比如“两个当事警察都是好警察”)。
  这些信息之所以会出现在媒体上,通常是由于接受采访的相关人员并不谙熟新闻发言的规则和技巧,他们或是对记者知无不言、有问必答,甚至自发提供不少本不应提供的信息;或是拧不过一些记者在发问上的穷追猛打,致使防线不断溃败——个别被采访者一开始是拒绝采访的,但是又禁不住记者的逼问或是“钓鱼采访”(一种隐蔽乃至伪装身份、目的之采访手段),随口介绍一些情况或发表几句评论;又或是“以个人身份”、“以匿名身份”向记者提供不宜提供的信息。归根结底,主要是由于组织内部没有建立或完善一个统一的“窗口”来发言、没有通过事前的培训和事中的协调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来说话,也与提供信息者没有真正经过专业的新闻培训和历练有关。

 表态的艺术(政府官员、企业高层、公关人士都该借鉴的表态之道。)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