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与考据--清中期《礼记》诠释的两种策略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义理与考据--清中期《礼记》诠释的两种策略

  • 版 次:1
  • 页 数:289
  • 字 数:215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8月01日
  • 开 本:大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807612193
  • 丛书名:青年学术文库
作者:曾军 著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内容简介
这部博士论文在答辩时得到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校外专家在审阅此文时评价说:“文中对孙氏《集解》和朱氏《训纂》的注释特点,包括其学术渊源和影响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考述,诸多观点都能成一家之言。这是将诠释学的理论引入经典诠释领域研究的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本论文的作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文章既把义理与考据两种经典诠释的策略放在广阔的学术史背景下进行宏观的观察,又对《礼记集解》、《礼记训纂》这两种诠释经典的名著作详细的阐释,作微观的考索。全文胜义纷纭,立论稳健,求证细心,结论公允。尤其可贵的是作者有时代的责任感,面对经典失去经典的地位如何诠释经典这个大命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比较两部诠释书的特点,两种治学方法,两种诠释策略,而是关注着文化传统的延续、思想系统的重构等更大的问题,这在当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书结构谨严,文笔优美。”校外专家的评审意见有鼓励作者的意思,但我不认为是溢美之词。究竟这部著作的价值如何,得失如何,我相信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能得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毋庸我赘言。我也期待学界同仁对这部著作的不足之处多多提出批评,以便她将来再版时修订。
作者简介
曾军,女,1973年8月出生。土家族,湖北来凤人。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传统思想文化典籍和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 化研究中心古代文学博士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语文与写作教研室副主任。整理出版《四书章句集注》一部,在《光明日报》、《江淮论
目  录

导论 经典与诠释经典的策略
 研究缘起
 第一节 经典及研究经典诸概念
 第二节 纂编重构——以结构为基础的诠释策略
 第三节 意义空间的时代转换——以义理为基础的诠释策略
 第四节 礼学知识的考古——以考据为基础的诠释策略
第一章 《礼记》诠释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学术状况
 第一节 从经世之学到经史之学
 第二节 江浙地区的学术分野
 第三节 清中期《礼记》诠释的私人著述
第二章 《礼记集解》——以义理为基础的《礼记》诠释
 第一节 生平学行与永嘉余风
第二节 孙希旦《礼记集解》引据来源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礼记》诠释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学术状况
《礼记》诠释总是受到一定时代的影响,孙、朱二人的诠释方法隶属于清中期思想学术的大范围之中。一方面官方开办的三礼馆、四库馆的学术导向直接渗透进学术层面,产生极大影响;一方面江南地域学术风气的继承和变动以及礼学私人著述的领导性作用,也给诠释者个体打下深深的印记。
  第一节从经世之学到经史之学
 清中期乾隆(1736—1795)至嘉庆(1796—1820)两朝,共计85年,可谓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努力,清廷从前期国家的动荡之中走出并逐步稳固起来。整个社会之中满汉两个民族的尖锐对立和冲突,相对于前期已经减少许多,已不足以撼动清廷的统治根柢。乾隆时期,清廷也采取各种文化措施,对汉民族文化进行整理和推广。而且,前明遗民业已消亡殆尽,新生的学者生于清朝,长于清朝,满汉夷夏之别的感受并不深刻。他们参加清廷的科举考试,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清前期由王返朱对理学的回归和救亡扶危的经世之学,到此间已转变为经史之学。
  ……

 义理与考据--清中期《礼记》诠释的两种策略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