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逻辑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实践的逻辑

  • 版 次:1
  • 页 数:255
  • 字 数:285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07388
  •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文明
作者:刘森林 著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内容简介
“实践”常被崇拜为孕育一切力量、奠基一切真理、打开一切命门钥匙的自明性存在,这迫切需要“祛魅”。它是理念、计划的贯彻,还是复杂“习性”左右的结果?行动者所处的情境,及其作为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非施动者的诠释者所理解的情境,是不同的。遗憾的是,常见的解释恰是第三种情境的产物。以“劳动”和“制作”替代“实践”,“实践”的科学化,理论与实践的二分法,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的日益伸张,尤其值得反思。以“劳动”作为主体性根基解释“实践”,仍是从“自然”而非“社会”出发,把“实践”自然化,视之为先验的自然性事实(而非社会性事实),故未超出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的解释模式。“自然化”必导致“浪漫化”的反拨。马克思继承黑格尔试图使两者和解,这必然把实践与辩证法融为一体。告别自然性模式,真正走向辩证论模式,在检思“实践”观念当代变迁的基础上,凸现实践内含的复杂、异质、多元、自悖谬性,区分不同层次,把“劳动”逻辑提升到“实践”逻辑,尤其关注和约束其中日趋加重的外推逻辑的延展,合理释解和规范“实践”,构成本书的基本指归。
作者简介
刘森林,1965年生,山东昌乐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教授,系副主任、副所长,兼任《现代哲学》副主编。主要代表作:《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辩证法的社会空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追寻主体》(社会科学
目  录
第一部分 去魅“实践”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二 方法论的反思
 第二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劳动”的替代与科学化
一 症结之一:以“制作”和“劳动”替代“实践”
二 症结之二:实践及实践世界的科学化
 第三章 实践解释模式的症结(三):理论-实践二分法(从哲学写作的角度看)
一 三种模式
二 大众社会的哲学写作
三 马克思的写作模式
四 进一步的讨论
 第四章 实践的主休性解释模式批判
一 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去魅及方法
  一 去魅
 1.实践必须去魅
  作为哲学范畴,“实践”构成了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异常醒目和突出的概念。在“实践”是“最根本的根基”、“最基本的标准”、“最根本的归宿”等众多命题中,聚合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被崇拜的“实践”中凝聚着一切本根的、源始的、自我纠偏性的力量和关系。真理的检验,暂且无法解决的问题尔后的解决,国家的强盛,社会的发展,及其所需的动力和程序,都可以在“实践”中直接获得或逐渐孕育。一切无法解决的理论问题,都被设想交给“实践”来解决;一切无法奠基的东西,都可以“实践”为根基,甚至一切目的、方向、意义,也都可以在“实践”中被发现、确定和完善。“实践”成了万能之筐,可以盛装一切;“实践”成了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一切难题的命门;“实践”也成了万能的基石,可以为所有缺乏根基的东西奠定基础。一切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万能之筐中运作一番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古典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西方的,经济学与哲学及伦理学的,学理的与日常生活的,等等,一切这个概念在众多维度上差异的棱角都被磨平,被圆滑而浑然一体的“实践”统一起来。
 ……

 实践的逻辑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