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日本卷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日本卷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2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2884872
作者:王晓平编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内容简介
王晓平编*的《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日本卷)》立足于世界文学与世界文化的宏观视野,展现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多层次交流的历程,在跨文化对话、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中,把握中外文学相互碰撞与交融的精神实质,本书将全面釐清我国文学与世界各主要文学系统之间的生动而丰富的交流关系,全面展示中华文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意义。  
目  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汉字文化圈内部文学的横流与纵变
第一节 汉字——中日文学的共有形体
第二节 从笔写到印刷——中日文学的无声传播
第三节 训读、朗咏——中日文学的有声鉴赏

第二章 “汉人”与遣唐使群体的汉文学播种
第一节 唐人与遣唐使群体的赠答
第二节 晋唐愿文与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文学
第三节 遣唐使群体与以《怀风藻》为代表的早期日本汉诗
第四节 佛教文学家空海
第五节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文学评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学交流是一门学问。研究文学的翻译、介绍、借鉴、影响,是促进国际间文学交流所应当完成的任务,这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它有助于提高外国文学介绍和翻译的质量,有助于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汇通,有助于校我之短长而自淬砺,有助于在更广阔、更高远的背景下对文学的发展作宏观的观察。这样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以上是笔者在1987年出版的《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序言中写下的一段话。那时凭着对文化交流的热忱,开始了对日本文学的探究。30年对中日文学交流史的学习,越来越使我感到,像中日这样有着如此悠久的交流历史、如此丰富的交流成果、如此众多往返于两国文学之间的文化使者的国家,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中日文化交流史对中日两国学者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学术财富。
  正如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所说:“在将近两千年的日中交流关系当中,中国的影响在古代是压倒性的,那以后就一直强劲地波及日本。进入近代以后,虽然从日本到中国的影响有一些回流,但是中国对日本压倒性的文化影响,从文字,从建筑,从法律,从城市规划,在一切方面,都进入到非常深的层次。而这又是不带军事占领的。这样的例子恐怕是再没有的,”他还举出罗马帝国来与中华帝国对照,指出古代罗马在征服了整个欧洲的时候,就实行了军事占领,甚至连英国也是。由于罗马帝国统治了英国,当然文化上的强大影响也就进来了。就从语言上看,拉丁语进入了英语。然而,中国对于日本,并没有军事占领的企图。1如何看待这样一部文化、文学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关系对东亚文化发展模式和特点认识的问题,我们应该抛弃狭隘民族主义的立场,而从世界文化、文学发展的角度,对中日文化、文学的贡献和价值,做出自己的解读和阐释。
  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历史之悠久,文化差异之微妙,由于近代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造成的文学和政治的纷繁纠葛,由于地缘政治和文化类型不同而造成的误解和摩擦,都是不宜回避的问题。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如何认识中日文学近两千年的文化文学史,是和如何看待日本人、日本文化、日本文学这些问题分不开的,而这恰也是如何与日本为邻,能否与日本文化、文学合理互动需要不断解决的,反之亦然。同时,以与汉字因缘深远的日本文学为镜鉴,也会使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精髓和特性更为鲜明。
  从我国汉魏时代就已经开始的中日文化交流,是两国人民共同参与和推动的。从那时直到19世纪末,都可以算是古典型的中日文化交流阶段。在这一漫长的历史阶段中,一切交流活动都是以汉字、汉诗文为中心展开的,汉文学是交流的中心和主流。西土(中国)文学东渐是最强大的潮流。同时,汉诗文也是中国人认识日本文学的主要方面。
  30多年以来,我们对文化交流、文学交流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尽管不全面、不平衡、不对等是文化交流的常见状态,但事实证明,相向而行的交流活动,有对双方文化有所理解的人员的积极推动,才会使交流走向深层。因而,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从主观上希望尽可能展现这种交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多样性,关注交流者的情感经历,关注中国人在交流中所起到过的作用。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日本卷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