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1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5604553
作者:北京市哲学会美学研究会 编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09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多媒体艺术的由来与思考》、《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行走在跨界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创作现状呈现》、《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环境与介入——试论杜威美学中环境的观点对环境美学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影响》、《从触觉看感官等级制与审美文化逻辑》、《从哲学美学到社会学美学》等文章。

目  录
回顾与展望
 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
 中国实践美学六十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光辉的里程碑——忆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
 十七年电影中的女性美学——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 三部影片为例
 百年来美育视野中的六艺研究综述
理论与现实
 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客观性假象问题
 多媒体艺术的由来与思考
 消费文化与当代产品的符号化
 行走在跨界中的他者——当代中国电影作曲家创作现状呈现
 舞蹈美学体系的研究现状及整体理论建构
 环境与介入——试论杜威美学中环境的观点对环境美学介入式审美模式的影响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中国美学的历程与转向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王旭晓
    中国美学是由西方传人的,其基本模式,也来自于西方美学模式。中国美学学科的真正建立是在1949年以后,在第一次美学热潮中由国家主导定向并定型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此时更多地借鉴了前苏联美学。“文革”期问美学的学科建设完全停顿,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革”结束后重新复苏,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热潮。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引进和中国艺术创作实践的推进,中国美学暴露出许多问题,受到质疑与挑战,开始了突围与转向。面对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中国美学在转向的过程中需要给学科以新的定向。本文从西方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基本模式开始,重新回顾与审视中国美学的历程,发现现今美学存在的问题,追寻美学转向并最后转型的可能性。
   一、西方美学学科的形成及其基本模式
   西方自古希腊时期开始的对美的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对“美本身”的追问,在18世纪的欧洲,在唯理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终于形成了美学学科。那是唯理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在其对“诗”的研究中,重新认识了人类的感性,于是在1735年写的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即“感性学”。由此来弥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哲学体系的壮丽结构中由于感性的缺席而出现的缺陷。1750年,他以此概念为其一本论述感性认识的专著命名。这本书开宗明义,提出“Aesthetic”是“感性认识的科学”。在上述两书中,鲍姆加登提出了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的观点。他所指的感性认识实质上是指依赖于感觉、想象的“文学艺术”,他称之为“自由艺术”,“完善”是指内容、秩序、表现力等因素的和谐统一。

  ……


 美学60年学术论文集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