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这里沉思

当前位置:首页 > 成功/励志 > 智商/智谋 > 历史在这里沉思

  • 版 次:1
  • 页 数:280
  • 字 数:329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13058980
  • 丛书名:名人书房系列
作者:叶永烈 主编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编辑推荐
出版人利用工作之便,总是**会跟令人仰慕的学者、作家接触,甚至走进他们的私家书房。经常被那种连排的书架、那种以书为壁的架势所倾倒,这是一种很震撼的体验,张口结舌,艳羡不已。也总是被作者摩挲着自己的爱书的神情所感动,他们对自己书房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谙熟于心,忆起读书写作的往事总是陶然自得。在他们的书房里,你就真的能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文化的亲近和一种对读书的冲动。我很想把在这种书房里闻到的人类才智凝结的芳香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因书带来的乐趣。
  公众人物,总是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他的经历、他的生活,往往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然而,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他的日常器物、他的衣食住行,都不及他的书房能传达他的精神世界。书房跟人一样有强烈的个性,她横着,竖着,连接着,透露出主人的内心风貌。她与学者的学术生命、文人的写作生涯不可分割。要了解一个学者,进入他的书房,就好像是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对一个文人来说,一个他自己架构的书房真的就犹如天堂般美好。这里有他捧读的爱书,有他把玩的经典,有他工作的助手,有他呕心的大作。文化人之快事不外两件,一件是:有闲暇时,取古人快意文章,朗朗读之,则心神超逸,须眉开张。另一件是:来灵感时,进书房运作文章,笔力曲折,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这两件事,简而化之,即读书与写作,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书房。要接近一个文人,莫如进入他的书房,细察他精选的书目,品味他阅读后的圈点,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史,感悟他写作背后的故事。
  从社会角度讲,书房是当今社会*有文化的部位之一。营造书香社会,书房的建设任重道远!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间很有特色很有文气的书房,那么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传承、青少年的教化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让中国人开始经营自己的书房,让国民在各个角落重新捧读厚重的图书,这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
  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策划了“名人书房”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传奇式书房的主人:某作家把游泳池改造成屋顶书房,因订做的书柜太多而被木匠师傅误解为鞋匠老板;某学者把先进的图书馆藏设备搬回家,5万册图书蔚为大观;某先生几易居所,只因新书兴旺发达,无处栖身……
  这套丛书不仅讲述名人的书房进化史、读书乐闻、藏书经历以及名作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套书的出版,弘扬一种打造书房的全民意识、一种阅读明智的崇高精神。当每个人都能像威尔逊那样认为: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当每个人都能像本丛书的作者叶永烈、江晓原、钱文忠等先生一样行动:房子装修,厅小点卧室小点,没有关系,书房一定要大,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真的是处处飘着书香、个个带着文雅的美丽新世界了。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成鄙夫。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书房”,感受名人心中的天堂吧! 
内容简介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本书作者叶永烈的书房具有不同于众的特色,他不仅拥有两个书房,而且还拥有一个用私家游泳池改建的藏书室,收藏了五万册图书。叶永烈的创作“大本营”规模庞大,是因为他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收藏了在采访中得到的大批珍贵档案,大量的名人书信,上千盘已经成为“绝响”的采访录音带,还保存了十几万张他自己拍摄的照片。正因为这样,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沉思斋”,即“历史在这里沉思”。作者还进行“书房的革命”,用现代化的“文房四宝”武装起来,以高效率进行创作,出版了二百多部著作,总字数超过二千万字。本书不仅是作者书房的全方位扫描,而且也给读者在求知、写作、研究方面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目  录
风铃声声
 书房旅行记
 我原本没有书房
 斗室中的书桌
 没有稿费的年月
 突然分给我新房子
 小小的“阳台书斋”
 在“沉思斋”中沉思
 荧屏上的“沉思斋”
 “探囊取物”的奥秘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
 游泳池成了“游书池”
 我被当成“鞋店老板” 
第一次投稿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梁实秋与夫人韩菁清
  一部厚厚的五十万字的《梁实秋·韩菁清情书选》,印着“叶永烈编选”,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然后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这本书在台湾引起注意。台湾的评论说,这些情书原本应由台湾出版,怎么反而由一位大陆作家加以编选,先在大陆出版,再“引进”台湾?由此可见,这位大陆作家的眼光是何等的敏锐……
  其实,我能够为梁实秋编情书选,纯属偶然。
  我跟梁夫人原本素昧平生。
  记得,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先生病故于台北。那时,我正在上海图书馆港台阅览室查阅资料。管理员姚先生跟我说:“这几天,台湾报纸大量发表纪念梁实秋逝世的文章,你要看看吗?”他的这一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借阅那几天台湾各种报纸,并把关于梁实秋的纪念文章都复印下来。
  回家后,我仔细研读了这些文章,使我转变了对于梁实秋的看法。
  然而,看了台湾诸多纪念梁实秋的文章,使我对梁实秋有了真实的了解。我从那些文章中得知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在北京,1988年3月,我到北京对她进行采访。她曾去美国看望过父亲梁实秋(有一段时间梁实秋客居美国西雅图),谈了关于梁实秋鲜为人知的许多情况,也谈到她的生母在美国死于意外事故以及梁实秋在台北续娶韩菁清的经过。
  我写出报告文学《梁实秋的梦》,记述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对于故土的浓浓的思恋之情以及他的晚年生活。这篇报告文学在1988年第六期《上海文学》杂志上发表,并获得“中国潮”报告文学奖。
  我把《梁实秋的梦》,寄给了在台北的韩菁清。
  韩菁清的地址,是梁实秋的长女梁文茜告诉我的,不会有错。但是,信寄出之后,一年多没有回音。
  我想,也许是这封寄自大陆、鼓鼓囊囊的信(信中装着《梁实秋的梦》发表稿),被台湾有关部门没收了;也可能是韩菁清不喜欢这篇作品,也就不予置理。
  1990年元旦刚过——1月2日,夜九时,忽然电话里响起陌生的女声:“你是叶永烈先生吗?”她把“永”字,念成“允”声。
  她说,她就是韩菁清,现住在上海衡山宾馆。她问我有没有空,能否马上过来一晤?
  衡山宾馆离我家不太远。我随即前往。在那里的“总统套房”,见到了她。

 历史在这里沉思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