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文化丛书(第二辑)(共五册)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史 > 孝义文化丛书(第二辑)(共五册)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12月01日
  • 开 本:大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3084365
作者:聂元龙,燕霄飞,马夏民 等著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编辑推荐
  《百强孝义》:
  撤县设市以来,孝义市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实现了跨越低谷、迈向辉煌的历史性飞跃。
  本书点面结合,阐述了孝义市撤县建市2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与翻天覆地的变化。颂扬了孝义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示的独特魅力与“孝义范式”,热情讴歌了孝义人民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先行先试,勇创“流”的时代精神。
  《民情风俗》:
  《民情风俗》以孝义地域为基本范围,以孝义民间风俗为主要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与采访座谈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并采用了孝义文化工作者的众多成果。本书按照中国民俗学的一般理论框架,分列经济习俗、人生礼仪、家庭宗族、村落民风、节日风俗、信仰习俗、社火杂戏、游艺竞技8章,客观详实地展现了孝义社会风习的多个层面。
  《天纵英才》:
  《天纵英才》是介绍孝义名人的第二部书,主要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名声显赫的十几位孝义籍人士。其中有省级领导、杰出学者、金融专家、大学校长、军界精英、两院院士及著名主持人。撰写中力求全面展示他们的家世、经历、功勋、业绩、人格、操守及个性。
  孝义名人,在大历史上,可能将只被凝结为一个名字。可是当我们把这些扁平的名字铺展开来,就会发现她是那样的波澜壮阔异彩纷呈。
  《戏曲评话》:
  《戏曲评话》评说了古往今来,重点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活跃在孝义大地的晋剧、孝义碗碗腔改革为真人舞台表演之后的人文历史、来龙去脉、优伶名家、珍闻轶事等。文本采取章回评话形式,大致以时间为顺序'以编排、上演的有影响的重点剧目为线索,随剧说事,以事评人,其中穿插了近二百余首诗、词、曲、赋,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朴实流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乡言研究》:
  本书是孝义方言的调查研究报告。全书共分十章,对孝义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分析。本书与作者已经出版的《孝义方言志》比较,增加了孝义方言连读变调分析,增加了孝义方音与中古音的比较,增加了大量词语,增加了三字组、四字组成语例释。标音举例部分也增加了一些谜语、儿歌,增加了一篇故事、一篇方言快板剧,具有丰富的语料。本书可供语言学工作者、语文教师和民俗工作者、地方志工作者参考,对地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聂元龙,男1947年生于上海市,祖籍山西武乡,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先后任《山西通志,民俗方言志》主编、《山西大典》副总编、《山西文化资源地图》主编、《太原市志·民俗卷》主编、《山西省志·民俗志》主编、《晋商文化旅游区志》副主编等;经手编辑出版各类书刊5000余万字,个人发表250余万字,专著有《山西民俗摭拾》、《音乐欣赏十讲》等。现任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IOV)中国区专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等。
  燕霄飞,197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199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发表于《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山西文学》等刊,曾获共青团中央2006度“文化名人”称号、第三届赵树理奖提名、《黄河》优秀小说奖等奖励。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山西省文学院签约作家。
  马夏民,山西孝义市人。为山西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执教四十余年,曾任孝义中学分校校长、孝义第三高中校长'孝义市政协第三、四、五届常委。现任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吕梁市优秀人才。代表作有《关于中学人文精神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杨雄薄赋辨》、《〈汾州府志v点校》、《思维与阅读》、《-考展望》、《人生驿站》、《彰显忠孝,情系民生》、《张益小考》等'累计正式发表著述200余万字。
目  录
《百强孝义》
前言
引子 吕梁山下有孝义
第一章 峥嵘岁月
第一节 孝义这片热土
第二节 撤县设市
第三节 优势与瓶颈
第四节 同心接力

第二章 铿锵足音
第一节 思路与出路
第二节 “三步走”战略
第三节 壮士断腕转型跨越
第四节 经济新高地
前  言
  孝义民间风俗,因其历史文化悠远而古朴深厚,因其地域物产丰盛而活泼多样,因其民性崇尚教化而传承有序。纵观历代典籍书章,记述孝义风俗者,或缺项漏目,或语焉不详,或有失偏颇,令人难以窥其全貌,常以为憾事。
  值此《孝义文化丛书》编辑出版之际,受嘱担纲孝义民俗课题,感到有幸的同时,也深感恐惶。孝义在全省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民俗文化更是魅力四射,能承担如此课题真可谓幸事;然而,对孝义民俗文化的陌生与无知令编著者诚恐诚惶。
  在搜集资料与设立篇目之时,方逐渐领悟,孝义民俗虽历史资料短缺,但当地一批有志于此者,历经寒暑风霜,坚持搜集采风,屡屡出书刊文,其卓著成就可圈可点,其采撷果实足以指点迷津:更有孝义市各级领导、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与前辈学者身体力行,倾力打造孝义文化品牌,其敬业精神可歌可泣。仰此惠泽,编写孝义民间风俗一书则有所依赖矣。
  民间风俗,亦可简称为民俗,是一种受地域环境制约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通过家庭亲族与社区群体相沿成习、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与“族群性格”。每个人都生活在“民俗”中,其言其行都烙有“民俗”的印记,没人能够随意逃脱。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孝义人民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经历了由弃荒火耕到轮休耕作、再到倒茬耕作和简单套种的演进过程。至今,轮耕、倒茬等传统农耕风俗仍在西部丘陵山区流行。
  清道光十八年(1836)寿阳人祁隽藻所著《马首农言》-书,记载了晋中汾河平原一带的种植、农器、农时、水利、施肥和耕作技术。其中说传统的耕作方法主要有休耕法、轮作法和套种法。休耕法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法,过去是两块田倒换着进行种植,今年种这块另一块闲着;明年种另一块,今年种了的这块休闲着。现在的休耕法则在一块田内进行,即一年只种一茬庄稼,收割后不再种其他,让土地休息半年左右,称为“正茬”。轮作法称为“回茬”或“倒茬”,孝义农谚有“种地不倒茬,十年九年瞎”之说,即是一块田里不连续种植一种庄稼,今年种谷类,明年种薯类或其他。合理倒茬,成为孝义农业主要的丰产方法。套种法有多种方式,如麦田中套种玉米,棉田中套种冬小麦,玉米田套种豆类、蔬菜等,这样可以做到一年二熟或多熟。
  春播除了耕地、施肥以外,还要根据不同的节气和地域条件播种不同的作物,孝义农民素有适时播种的习惯,有“处人看脾气,种地看节气”和“节气不等人”的农谚,又有“惊蛰栽蒜,果木接梢”、“春分前后,大麦豌豆”、“清明麻,谷雨花,立夏点豆种芝麻”、“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种棉花,满枝尽疙瘩”、“立夏黍子小满谷,不慌不忙种稻黍”等种植农谚,都是农民的经验之谈。
  孝义与山西大部分地方一样,农作物都采取耧种的办法,耧有“三腿耧”和“两腿耧”之分。播种时前面一人牵引牲口拉耧,由庄稼老把式扶耧。扶耧的技巧性要求很高,边走边摇使种籽均匀地撒入耧眼,还要根据土墒情况提扶耧把,控制深度。在种植糜谷、葵花、高粱时,耧后面还用石滚子压土保墒,称为“打碌碡”。这种方法在孝义各地流行。有民谣戏称不会种地的人:“帮耧的瞌睡,摇耧的不会,打碌碡的碾着垅背。”
  夏锄是夏季田间管理的主要方法,俗话说:“种在春犁上,收在夏锄上。”孝义农民很重视夏锄,早在惊蛰前农家就及时耙耱保墒,播后立即耙,防止土壤水分损失;苗出土后,早中耕、勤中耕,讲究“一锄当早,二锄当深,三锄壅(音yong拥)土培根”,认为“一道锄头一道粪,三道锄头土变金”。在中午锄田,对于除去杂草效果最好,农民中传有“日中午锄一锄,一身汗十两油”的口头谣谚。谷子、豆子、高粱出苗后要进行薅(音hao蒿)苗,山西农民普遍称为“间苗”,锄去过密和弱小的苗,使庄稼保持一定的行距和株距。
  孝义平川,既是产粮区,又是产棉区,农民对棉花生产管理十分精细,为防止棉苗狂长,形成歉收,从多年实践中总结出因苗时的“五打整枝”经验,并编成口诀流传,即“一打毛叶棉苗发,二打强芽不乱扎,三平正顶开早花,四切旁顶棉桃大,五打原叶摘好花”。薯苗要培土护根,使秧蔓子常翻动并要打顶、打条,防止浪费肥力。锄田的工具主要是大小二种板锄,大者长柄,人可以立着边锄边走,小者短柄,也称手锄,可以蹲在地里作业。

 孝义文化丛书(第二辑)(共五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