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历史人物 > “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7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胶订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1376607
作者:孙婧 张祥浩 著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编辑推荐

儒家心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翻开小书,作者孙婧、张祥浩带您认识一位“知行合一”的伟大儒者。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哲学家,心学学派及“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王阳明》以十万之数简要介绍了王阳明的生平轶事,重点以通俗的话语向读者阐明“知行合一”思想与心学学说。该思想与学说不仅促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而且对东亚尤其是日本文化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孙婧,1972年生,法学硕士、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两项,参与撰写学术著作两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张祥浩,1945年生,浙江乐清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有《唐君毅思想研究》《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中国哲学思想史》等十多部专著。

目  录
前言

第1章家世和少年
一、诗书家世
二、少年志趣

第2章学海求宗
一、对程朱理学的困惑
二、对仙佛的迷恋
三、由仙佛复归儒学

第3章龙场悟道
一、贬谪龙场
二、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知行合一
  《年谱》载正德四年(1509),时阳明三十八岁,在贵阳书院论“知行合一”。《年谱》说,席书提督贵州学政,问阳明朱陆同异之辨,当时阳明不回答朱陆同异的问题,而告以体悟到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席书似信非信。第二天又来,阳明又以五经诸子论证知行本体,席书渐有省悟。如此反复多次,席书终于“豁然大悟”说:“今天才听到真正的圣人之学!朱陆同异,各有得失,那是无须辨析的,求之于自性本会自明的。”于是,他修葺书院,亲自率领贵阳的学生,以师礼事阳明。
  阳明此时身陷逆境,为什么要讲知行合一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这是阳明对当世学术流弊深切反思的结果。所谓当世学术流弊,并不是如有的学者所指的那样,是居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在体系上存在矛盾,也不是指程朱理学本身的不完善。体系上的矛盾,古今学术思想往往在所难免,至于不完善,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理论体系是完善的。学术体系上的矛盾,可以由后学加以克服,不完善也可以由后学加以完善。古今学术的发展,从来就是如此。所谓当世学术的流弊,首先是指程朱理学的日渐虚伪化,这是一种学术处于统治思想地位为时既久所必然要发生且不可避免的。
实践修养之功
  在南都,阳明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由于把天理看成即是心之本体,因其受人欲,亦即好色、好利、好名之心的蒙蔽而不得彰显,事实上他也就把存天理去人欲归结为去人欲。因此,他强调去人欲的实践之功,而不强调对天理的认知之功。
  阳明认为,圣人之心清如明镜,全体莹彻透亮,一尘不染,故用不着磨刮。至于常人之心,有如斑垢驳蚀之镜,那是必须痛下一番磨刮的功夫的。经过磨刮,去其驳蚀,此后纵然落上纤尘,也可以一拂即去,不费力气。如果不加磨刮,其间虽有一点明处,落上尘埃后可以拂去,但是尘埃落在斑驳之处,那就看不见,拂不去了。圣凡的区别,就在此处,所以道德修养不可不加实践之功。
  阳明的实践之功,包括许多方面,在两都讲学中,他提出来的实践之功,主要有静坐、省察克治、事上磨炼、改过等等。
静坐。静坐是儒家倡导的重要修养实践。陆九渊教人,就是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所以重要,就是静坐可以收心。他的一位学生说,先生常言“学者能常闭目亦佳”。他因此无事就安坐瞑目,用力操存,夜以继日,得到陆九渊的肯定和鼓励。
  阳明也一样,在两都讲学中,常教学生静坐,以便自悟心体。阳明多次强调,他的静坐和佛家的坐禅入定不一样。所以必须静坐,是因为平日为外物所扰,未知为己,所以必须以静坐补小学收放心的一段功夫。只有静心,才使心体摆脱外物的纷扰,否则凡事就不能专心致志,读书再多也是无效的。

 “大家精要”丛书:《王阳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