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

  • 版 次:1
  • 页 数:268
  • 字 数:35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5881167
作者:保建云 著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4月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利用多国经验证据,从理论解析、案例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区域发展的微观机制问题。对生产要素区位与空间均衡、微观经济主体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资源空间配置优化及空间配置均衡、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合作、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发展差距与区域发展竞争的微观机制进行分析论证。认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知识四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地域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微观起点;以企业为核心、包括家庭户和经济个人的微观主体是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单元及最终推动者与承担者;区域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与经济结构优化,应以生产要素报酬率提高、微观主体市场竞争力增强、微观机制改进为前提;区域经济发展的数量效应与结构效应主要表现在区域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分工合作及区域特色经济形成等多个方面,受区域经济政策的直接影响;区域发展差距越大,区域发展竞争越激烈,则地方政府推动地方保护的积极性越高,根本原因在于地区之间在产业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提高生产要素平均报酬率、增强微观主体的市场竞争力是欠发达区域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本书共分10章。
作者简介
保建云,男,汉族,1970年生于云南省陆良县,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副教授,国际政治系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理事,世界经济专业与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经济转型与区域发展、国际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
目  录
导论
第1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生产要素区位、空间流动与空间配置均衡
 2.1 生产要素区位、空间属性及相关经济变量
 2.2 土地要素供给与劳动力要素空间流动及配置
 2.3 资本与知识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
 2.4 生产要素空间流动与配置的均衡与非均衡:一个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厂商、家庭和消费者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均衡
3.1 厂商、家庭和消费者的区位选择与空间流动
3.2 微观机制空间演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1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
本书中,“地域空间”是指“地域”、地理区位与物理空间的组合,简称为空间(space)。以此相联系,“地域”是指地球表面,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界限的特定有限面积的连续陆地或连续陆地一水面的总称。它有如下特点:一是存在于地球表面;二是与其他地域或空间相区别,具有动态性、模糊性界限;三是有限性、连续性;四是不涉及陆地或陆地一水面上的人类经济活动,但包括地理景观、气候及生物种群。
本书中的“区域”则是指与邻近地域空间相区别,连续可分但又不可无限分割,具有共同特点或相互联系的地域空间动态组合。“区域”概念包括如下几层含义:一是特定地域空间的动态组合;二是连续可分但又不可无限分割,亦即由不可再分割的区域单元组成;三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具有不确定性;四是与邻近地域空间相区别,即区域的内部共同性大于与外部的共同性,内部差异性小于与外部的差异性。“经济区域”则是特定经济活动所依托的地域与空间的动态组合。“区域经济”是指特定区域人类经济活动的系统整体。
 1.1.2 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运行
 本书中,区域经济增长是指特定经济区域中,在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域中的所有经济活动主体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绝对数量的增加。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特定经济区域中,在一段时间内该经济区域所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的绝对量增加的同时,该经济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经济福利水平得到改进、可持续增长能力得到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理性目标。如不特别说明,本书中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增长”等同,“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等同。
  ……

 区域发展微观机制研究一个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实证检验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