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和复杂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刘曾荣文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教材 > 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 非线性和复杂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刘曾荣文选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5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67122321
作者:刘曾荣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编辑推荐
本书展现了一个国际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成长和转型历程、科研成果与科研心得体会,揭示了中国由科研大国转变成科研强国不是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科研工作一般性的总结,包括作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直到2014年5月前发表的论文目录、主持或参与的*的科研项目以及相关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是如何从一个科研的门外汉逐步成长为一个国际级的科研工作者。第二部分是作者选取的52篇的代表性论文。论文的选取既考虑了作者工作过的领域又考虑到了论文的意义。从这部分中可以发现作者从事交叉研究的特色。第三部分是作者35年科研工作所走过的道路、科研工作的体会以及对年轻一代的期望,表达了一个老科技工作者的心愿——中国由科研大国转型为科研强国。
作者简介
刘曾荣:男,生于1943年9月1日,上海市人。青少年时代分别就读于上海市教诚小学和上海市向明中学。1961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毕业以后分配到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一中任教。1978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研究生进入安徽大学数学系接受研究生教育,于1981年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高校工作。 从1978年开始先后在安徽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工作。2013年10月正式从上海大学退休。
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并于1994年开始担任苏州大学应用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退休前是上海大学二级教授,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上海大学系统生物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大学非线性研究中心副主任。此外,还担任《应用数学和力学》常务编委,“Inter J Nonlinear Science”编委,被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LMN开放实验室聘为客座研究员。从1993年起亨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刘曾荣教授充分利用其特长,一贯坚持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其交叉研究领域涉及力学、物理、信息(主要是控制)以及生物。在所涉及的领域工作中都取得有影响成果,都在该领域认可的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有些杂志是国际上公认的*杂志。
目  录
第一部分科研工作一般性介绍

1.1学术论文3

1.2学术论著22

1.3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24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研究工作的评价及获奖情况25

1.5说明27

第二部分代表性论文
前  言
序言
我是2013年10月正式退休。从1966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算起,一共工作了47年3个月。

在工作的前期,从1966年7月到1967年12月,留在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文化大革命”。然后,从1967年12月到1978年10月,分配到了山西省大同市大同一中当一名中学教员。现在看来这12年是我损失最大的12年,除了尽可能给所教的中学生讲授对学习有用的道理外,其他几乎没有做值得记忆的事。

自1978年考上研究生后,就一直在高校从事科研和教育工作。这35年的工作构成了我一生工作的主旋律。35年中,我先后在安徽大学、苏州大学和上海大学工作,工作的重点一直是科研工作。本书主要想为这35年的科研工作做一总结。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从我的科研历程谈我国所面临的科研形势
我国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于是我有机会作为“文革”后的首届研究生重新获得学习和深造的机会。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在大学工作,开始了从事我从小就梦想追求的科学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一直到2013年退休,我就一直在高校工作,从事了近35年的科研工作。从自身的研究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国科技工作在这35年中所经历的大的发展和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重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我国的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科研水平整体上还比较落后,所以与当时国际先进水平比较起来有相当大的差距。记得1978年我读研究生时,学校只有很少几种的国际刊物,而这些刊物往往要出版一年后才能到我们手中,因而所提供的科研信息也往往是滞后较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那时缺乏学术交流,使得我们对于国际研究的前沿问题了解得不多。阅读科研论文是研究生做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可当时我们也不懂得如何看论文,不懂得如何去体会论文中的关键信息,也不会去理解其中的科学观点,往往停留在能否找到一些修修补补的地方,以做一点查漏补缺的工作为目的。这样一来,自身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就受到了很大限制。我曾记得在阅读文献时为发现原作者一些非科学本质的小错误(有些可能是笔误)时,会兴奋得睡不着觉,还自以为真正找到了研究对象。当时我们中的许多人的科研工作都是围绕着导师有兴趣的一些问题而进行的,很少觉得应该通过自我探索来找到有实质性科学意义的前沿性问题加以研究。在这样情况下,对科研成果也就要求不高,盼望能在国内一级学会上杂志上发表文章,对于到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从未想到如何去做前沿问题以达到国际水平。当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国内的各类学术交流越来越活跃,海外专家学术报告和讲座也越来越多,国际重要学术动态开始得到关注,虽然在及时性上还有差距,但是国际的前沿研究动向已经被我们逐渐地了解。在这方面要特别提到的是我的导师许政范教授,他在学术思想上是比较开放的,始终鼓励自己的学生去了解新动向和探索新的研究方向。这样就使得我能够充分利用当时环境,结合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的探索去了解和掌握国际研究前沿中比较适合自我发展的方向,使自己成为国内较早地进入了当时前沿科学——非线性科学的年青人之一。

 非线性和复杂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刘曾荣文选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