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银行理财课

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理财 > 理财技巧 > 受用一生的银行理财课

  • 版 次:1
  • 页 数:182
  • 字 数:150000
  • 印刷时间:2009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5212627
作者:宋晓玲,邓鑫 编著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10月 
编辑推荐
本书以话说的形式来介绍生活中涉及的、百姓感兴趣的话题。内容通俗易懂,全面实用。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历史上的鲜活案例,生动再现了银行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以及银行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对历史上的多次重大金融危机做了专门介绍,分析了银行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帮助人们认清金融发展态势,灵活应对金融危机。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与银行打交道,如何充分利用银行提供的便利条件来提升生活品质,本书也同样给予了精彩介绍。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经济生活的人士阅读。
目  录
第一章 银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的银行 
  (一)古代寺庙里的存贷活动 
  (二)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三)古罗马时期:“钱庄”和“包税者” 
  (四)基督教中世纪时期“魔鬼之殿”的发展 
  (五)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银行和私人银行 
 二、近代银行业初创史 
  (一)小国大业: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 
  (二)英格兰银行的辉煌历史 
  (三)独立战争背景下美国银行业的创建 
  (四)约翰·劳与法国银行业的创建 
 三、19世纪的银行业 
  (一)货币发行银行纷纷建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银行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古代的银行
  当你走进一家现代银行时,其雄伟的建筑、宽敞的大厅、现代化的办公设施、温馨周到的服务,使你绝不会把它和寺庙、教堂、街头摆摊的桌椅板凳联系在一起。所以,让我们首先看看几千年前寺庙里和摆摊桌上最早的古代银行吧。
 (一)古代寺庙里的存贷活动
  人类最早办理存贷活动是从寺庙里开始的。古代人没有坚固的房屋、结实的柜子,人们便把财物存放在寺院里。这么做,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宗教,认为寺庙是不可侵犯之地,在这里盗取财物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二是寺庙实力雄厚,可以信赖,不会拖欠不还;三是寺庙数量众多,分布面广,存取财物十分方便,尤其是对于四处漂泊、居无定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古代各处的庙宇大都成了钱物的存放所和出借所。
寺庙起初只存放财产,财产原封不动地长期存放在那里。后来,寺庙里的教士们把财物借出去,到期后收取更多的物品作为补偿。随着金属铸币的出现,寺庙也开始存放钱币。对于保管的钱币,在达到一定数量后,便可以把一定份额的闲散钱币贷放出去。公元前2000年,古巴比伦王国的巴比伦寺庙开始经营钱币兑换,后来又同时经营钱币保管业务。在保管的初期,寺庙不仅不给保管人支付利息,还要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和手续费。当寺庙积攒了一定量的货币后,就开始从事贷放业务。放款利息大约为20%,并以复利计算。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的寺庙也开始经营钱币兑换、保管和贷放业务,其中保管业务特别发达。雅典当时的货币兑换和贷放业务最为发达,已经有了近代银行的一些特征。
除了寺庙之外,一些土地所有者和商人也开始利用放高利贷的方式来囤积财产,但是当时的政府和宗教对这种做法进行了一些限制。
(二)古希腊时期:“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
公元前6世纪,伴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流通货币变得多样化,古希腊的每个商业城市和圣殿都开始铸造钱币,一些金银器商、财物保管商、收税人开始尝试成为职业的钱币兑换商。由于当时很多城邦规定借贷活动不许收取利息,而雅典城邦的索隆法律对利息的限制比较少,于是这些商人就选择雅典这座重要的商业城市定居下来,专门从事货币借贷活动。开始时,这些兑换商仅仅是在古希腊广场或市场上摆放一张桌子来摆摊营业,因此他们也被称为“摆摊桌的钱币兑换商”。后来,一些兑换商业务规模越来越大,于是他们逐渐选择固定场所开设钱币兑换店铺、柜台,有个别兑换商人在当时成为很有影响力的人物。
书摘插画
插图

 受用一生的银行理财课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