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9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57534
  • 丛书名:八十年代研究丛书
作者:杨庆祥 等著,程光炜 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9月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七位“新生代”研究者以80年代的文学热点,如“重写文学史”现象、《今天》杂志等为研究对象,以当下视角对它们进行重新分析,既揭示了自80年代以来,文学研究领域“知识沉积层”的生成过程,也显示了“新生代”研究者的敏锐和深度。
每篇文章都附有“事件回放”和“主编点评”。
目  录
前面的话
文学史视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
 “文本”与“人”的歧途
  ——“新批评”与80年代“文学本体论”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
——再谈“重写文学史”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
——以《今天》杂志为讨论对象
 再造“新人”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化及其影响
再识经典
 “另类”姿态和“另类”效应
——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文化语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学史视野 
  如何理解“80年代文学”
  杨庆祥
【事件回放】“文革”结束后,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步伐的推进,文学开始进入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1979到1989年大约十年的
时间内,文学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形式和阅读对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等一一度成为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想象世界和人生的方式。与此相伴随的还有美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在社会上的广泛传播。因此,在很长的时间内,8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和文艺大复兴的“黄金时代”。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的商品化和资本化,以及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新一轮调整和重组,思想文化界开始根据不同的意识形态的需要对80年代进行重新的理解和反思。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究竟如何来理解、评价和书写80年代文化(文学)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006年,北京三联书店推出旅美作家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一书,在读书界掀起一股“80年代文化热”。随后包括搜狐在内的多家
大众媒体跟进这一潮流,在此潮流中,80年代的文学、电影、艺术和哲学等等重新成为一种怀旧式的话题,“80年代文化”变成了一个经过想象和包装的“大众消费品”。与此完全不同的是,学术界更早就开始对80年代进行更系统的、严肃的、具有学理意义的冷静研究。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光炜和北京大学教授李杨分别在其所任教的大学开设“80年代文学研究”相关的研究生课程,并与《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娄代文坛》等多家学术期刊合作,采用理论导入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80年代文学事件、文学期刊、文学论争、文学经典的深入清理,试图把80年代文学纳叭一种更加历史化、知识化的学术生产之中。
  ……

 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