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民间的33双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成都民间的33双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8年08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1036880
作者:何世平 等主编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8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一位位作家将成都民间匠人们的手工艺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梳理。其中包括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蜀锦、千年前的一盏灯——邛窑、平原上最后的龙窑——土陶、星空的祈愿——孔明灯、民间的世俗欢乐——戏脸壳、临寒不冰,当暑不涸的蒲砚等33种民间工艺艺术。这一汇总将有助于成都民俗文化的发展,为中国民间工匠艺术的考究又做了一大贡献。
  《成都民间的33双手》用朴素的小篇幅,细腻的小手笔,记小历史,做小学问。相对于火热而喧嚣的文化转型文化创新,文化守成显得十分平淡。
它带领我们寂寞地进入小镇,进入小巷,进入作坊,进入现场,面对一双双优秀而普通的手,本色地还原历史,本色地还原生活。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没有设计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保守目标是呈现一点档案价值,一点资料价值。
目  录

小写历史,小写生活
蜀锦
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
蜀绣
丝缕绣功夫
漆艺
雕镌扣器,百技千工
银花丝
蜀郡西工
川剧脸谱
黑色表现正直
皮影
灯影原宜趁夜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蜀锦 命名一座城市的技艺
摆在刘宝泉老师傅面前的绷子在我看来是如此的平常普通,如果刘师傅不介绍,我怎么也不会将它和精美的蜀锦联系在一起。刘师傅的工作室在蜀江锦院二楼,窗外是一池碧水,一树火红的石榴花从地面探上来,几乎倚上了窗棂。身材瘦小的刘师傅站在窗前指着绷子对我说,他正在结本,在蜀锦织造中,“挑花结本”是最重要的一道工艺。没有花本,就没有绚烂华美的蜀锦。
刘师傅面前的绷子开启了我们的话题,我于是随着刘师傅的介绍,步入了蜀锦华美身段后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幽径。
“蜀锦是用染成五方正色(红、黄、绿、蓝、黑)的熟丝织造出的提花织物,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我国四大名锦,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丝织工艺品。作为四大名锦之首,蜀锦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刘师傅介绍说,“成都会成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因为四川丝绸业的发达。古代四川被称为‘蜀’,按古代辞书解释,蜀就是‘葵中蚕’或‘桑中虫’的意思,可见古蜀的立国就在于桑蚕业。早在战国秦惠王时期,蜀国就因布帛的丰饶而闻名诸侯了。到了汉代,据史料记载,巴蜀更是‘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蜀锦也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壁’而畅销全国,当时的人就认为,全国的锦,‘成都独称妙’,也就是说,是最好的。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更是以蜀锦作为军费来源,蜀汉宰相诸葛亮大力提倡种桑养蚕,发展蜀锦生产,以至成都出现了‘百室离房,机杼相和’的壮观场面。为了更好地管理蜀锦生产,蜀汉政权设了‘锦官’之置,成都的‘锦官城’之名,便是从这里得来的。‘锦官’是一种专门管理蜀锦生产的机构,这种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蜀锦生产的方式也被其后的历代统治者沿袭,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比如西晋沿称‘锦官’,宋代称‘成都锦院’、‘茶马丝锦院’,元代是‘绫锦院’,明、清称‘成都织染局’等。从晋到唐初这一段时期,中原战乱不断,但是因为成都地处盆地,受到的波及不大,所以织锦生产一直没有中断,而且成为全国唯一的织锦产地。唐代是蜀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视为唐锦的代表。作为贡品的‘兰亭序’文字锦,被作为‘异物’入藏宫中,为武则天的女儿安乐公主定制的单丝碧罗笼裙,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缕为花鸟,‘飘似云烟,灿若朝霞’,被当时人称为‘妖服’,更是天下绝品。盛唐一代的蜀锦在风格上吸收了一些外来文化的精髓,雍容大度、华丽动人,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技术上,后蜀时期对织机和投梭方式的改进也进一步推动了蜀锦的发展。”有关蜀锦的话题一打开,刘师傅如同一位歌手进入了演唱状态,他细细地介绍着,并在相关的地方随口背诵了扬雄、左思、刘禹锡等人诗赋中有关蜀锦的名句。

 成都民间的33双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