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政治人物 > 孙中山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07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851660
  • 丛书名:民国人物传
作者:何虎生出版社:工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07月 
编辑推荐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其一生经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 《孙中山传》尽可能参考了近年来孙中山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历史研究的成果,力图反映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全貌。本书由何虎生著。

 
内容简介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总书记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强调,孙中山先生追求真理的开拓进取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孙中山先生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孙中山传》尽可能参考了近年来孙中山辛亥革命、国民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历史研究的成果,力图反映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全貌。本书由何虎生著。 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孙中山传》中展示的孙中山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本书由何虎生著。

作者简介

   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近现代人物传记知名作家。长期从事民国初年政党史、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人物、解放战争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建党伟业》《建国大业》《伟人*》《百年小平》《百年陈云》等数十部著作。

目  录
第一章 家世艰:平凡家庭走出来的伟人 一、他的故乡与先祖 人杰地灵香山县 忠厚老实的父母 姐姐孙妙茜和妹妹孙秋绮 二、他的兄长为革命倾尽家产 闯荡海外,成为“茂宜王” 爱弟甚深,望其成才 认清形势,同保皇党决裂 民国建立,息影泉林 三、他说,“革命不成功,谈不上生日” 为革命,化名许多次 勤奋好学,聪慧能干 革命思想的萌芽第二章 苦求索:为寻求报国真理四处奔走 一、为求学,他辗转千里 向西方学习 回到家乡,改良乡政 赴港学习,皈依基督 二、为救国,他立志学医 奉命成婚,进入医学院 刻苦学习,结识良师益友 妙手回春,从医人到医国 三、上书失败,他不屈不挠,重新燃起革命斗志 萌发实业救国思想 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 创立兴中会,撤播革命火种第三章 首亮剑:革命征途,愈战愈勇 一、率先发动起义,他在伦敦险些蒙难 结交革命志士,广州首义失败 清政府疯狂镇压,革命者慷慨就义 使馆被拘,伦敦蒙难 二、多方营救,他终于逢凶化吉 急中生智,化险为夷 名声大噪,学习西方政治学说 吸收百家之长,草创三民主义 三、与保皇党决裂:再苦再难,他还是要革命 旅日宣传革命思想,结识康梁 合作受挫,惠州发难 联李失败,起义半途而废第四章 战沙场:建立革命政党,不断组织起义 一、为救国,他成立了同盟会 在留学生中发展革命力量 孙黄首晤,成立同盟会 创立《民报》,与保皇党论战 二、烽烟四起,他领导的武装起义屡仆屡起 萍浏醴起义以三民主义为旗帜 内讧不断,革命受阻 身先士卒,亲临前线 三、再接再厉,他发动黄花岗起义奋起一击 愈挫愈奋,筹划黄花岗起义 孤注一掷,喋血黄花岗 代价惨重,革命声威日盛第五章 创大同:建立民国,功成身退 一、兄弟阋于墙,他与章太炎分道扬镳 内讧:领导层危机四伏 共进会、光复会相继独立 同盟会分崩离析 二、有志竞成,他看到了革命的曙光 武昌起义,清王朝风雨飘摇 袁世凯软硬兼施,议和艰难 欧美筹款:有钱帮个钱场 三、天降重任,他就任临时大总统 带回革命精神,就任临时大总统 革命军起,革命党消 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第六章 重头越:捍卫共和,不屈不挠 一、二次革命,他又拿起了枪 卸任总统,投身实业 孙袁会面,南北调和 督办全国铁路,袁世凯处处掣肘 宋教仁被刺,引发二次革命 二、成立中华革命党,他总结失败教训 总结教训,知难行易 孙黄分裂,成立中华革命党 冲破重重阻力,收获革命爱情 三、护国讨袁,他一力支持,革命到底 袁世凯倒行逆施,引发护国战争 各派军阀趁机起事,冯国璋被迫调停 四、护法之争,他深知革命尚未完成 护法战争再起,段祺瑞大权在握 南北军阀一丘之貉,孙中山难有倚借 就任大总统,着手准备北伐第七章 高潮起:改组国民党,革命再下一城 一、广州蒙难,他用53天鏖战赢得人心 同室操戈,祸起肘腋 陈炯明下令炮轰总统府,孙中山白鹅潭多番历险 蒋介石临危受命,孙中山艰难脱险 二、共产国际的援手,让他倍感温暖 避居上海,共产国际伸出援助之手 以俄为师,签订《孙文越飞宣言》 确定合作方案,改组进程加快 三、他推动改组使国民党获得新生 鲍罗廷来华,改组条件成熟 国民党一大召并,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迅猛发展,革命形势高涨 四、建立军事学校,他力挺蒋介石当校长 成立黄埔军校,蒋介石走马上任 建校困难重重,苏联慷慨解囊 商团叛乱,黄埔校军坚决镇压第八章 呕心沥血:北上救国,病逝北京 一、应请北上,他的攻心战术初见成效 冯玉祥发动政变,孙中山应邀北上议事 冯玉祥驱“虎”换“狼”,孙中山大失所望 孙中山抱病进京,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 二、壮志难酬,革命未成他却撒手人寰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死总理吓倒了活执政 伟人逝世,全国悲恸 三、奉安移灵,他的精神万古长存 成立筹备会,选址紫金山 移灵南下,举国悼念 长眠中山陵,革命精神永不灭后记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孙中山幼年时,他的家乡曾发生过两起抢劫事件,在他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天,他和同学们正在塾室念书,忽然听到外边一阵喊叫,间杂发出砰砰的石块砸击墙壁的响声。这是海盗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正在砸抢一个华商的住宅。广东的水盗,猛恶而残忍,那侨商从外国发了财回来,也知道这些水盗的厉害,所以建筑了坚固的住宅。但是这些穷凶极恶的海盗早就有所准备,他们用古代士兵攻城的办法,用了极粗的硬木,把绳子系在一座三脚架子上面,然后十几个彪形大汉将垂下粗木的一端猛地向墙面砸去。再结实的墙壁也禁不起这么猛砸,没过一会儿那个富商的墙就被这群强盗砸出许多个凹槽,瓦砾也纷纷散落,这伙强盗见有落脚的地方,便蜂拥而上,将富商家里面值钱的东西一抢而光。全村的人惊惶起来,师生们四散逃开了,孙中山却朝着事发地点走去。他看到海盗们抢走了几个装着贵重财物的箱子,上船逃走了,主人颤抖着身子,站在断壁上悲痛欲绝地哀诉着:“我完了!海盗们把我所有的财产抢去了!多年来,我冒着生命危险在洋人的地方做工,积聚的金钱,被海盗抢去了。假如我留在洋人的地方,是有法律保护的,在中国只有禁令,得不到保护!”受害人的哭诉引起了孙中山的思索:人民的财产,任遭抢劫,政府平时没有防范措施,事后也竟毫不过问,这样的政府对人民有什么好处?清朝统治者不但不替老百姓办一件好事,还只顾贪赃纳贿、欺压人民。另一起抢劫事件是以清政府为元凶的,村里有一户姓杨的三兄弟,很有钱,在自家屋后建了一座满是花草树木的园子,村中的孩子们常常流连忘返在那里嬉戏耍闹,孙中山也经常在这三兄弟的花园中游玩,然而这一切却引起了官府的眼红。有一天,清朝官兵到翠亨村办案时,乘机诬陷善良,用莫须有的罪名把三兄弟抓进衙门的牢房里,洗劫了他们的财物,还霸占了他们的房舍,并对他们分别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孙中山看到这些胡作非为的事情,非常气愤地对父亲说:“这些官兵多像强盗一般,假使他们人少,我就上前跟他们拼,看他们能奈我何!我们一定要报复!”有一天,孙中山闯进关押三兄弟的花园,质问一个头上戴着红缨圆顶帽、身佩腰刀的官吏说:“你们为什么把他们兄弟捉去?为什么把他们杀的杀关的关?”那个家伙气得拔出雪亮的佩刀要刺孙中山,他机智地跑掉了。从这件事中,孙中山意识到清朝官兵的残暴蛮横,和杀人劫财的强盗没有什么不同,对官府的不满情绪就更加强烈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水平的增加,年少的孙中山越来越发现身边生活的世界充满了黑暗和不公平的事情。当他渐渐懂事后,对于周围的封建陋习日益感到不满和反感,尤其是对于妇女缠足和蓄奴现象十分厌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必须要缠足,这是一种沿袭数千年的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传统陋俗。其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袋,将妇女的足踝紧紧缚住,从而使肌骨变态,脚形纤小屈曲,以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在缠足时代,绝大多数妇女大约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能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直到老死之日。孙中山母亲的两只脚缠得又瘦又小,行动很不方便。这时候孙中山的妹妹也到了缠足的年龄,母亲为了顺应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便狠下心来对孙中山的妹妹缠足。孙中山见妹妹因缠足痛苦地呻吟流泪,心中十分不忍,就一再向母亲央求说:“妹妹的脚好好的,为什么要用布把它包扎起来呢?你看妹妹痛得这么厉害,不扎不可以吗?”母亲无可奈何地答道:“你妹妹不缠足,是没有人家要的。”孙中山争辩说:“山里的那些客家人妇女。不也是不缠足的吗?”他对这种折磨人的习俗怎么也想不通,愤愤地说:“中国女子把两脚毁伤,实在毫无理由的。”除了缠足这一封建习俗让年少的孙中山愤愤不平外,他还对村子里面的蓄奴现象十分的厌恶。翠亨村里有3家比较富裕的大户,家里面都有奴婢。那些奴婢有的从小就被卖给东家,受尽了鞭笞辱骂的苦楚,吃的是残羹冷炙,穿的是破衣烂袄,过着非人的生活。孙中山对于这种买卖人口、虐待奴婢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不平和愤慨。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该有奴役别人的权利,表示“这种蓄奴制度是违背常理的,是不人道的!”生活中的那么多不平的、不公正的现象深深地触动着少年时代的孙中山。他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自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现象呢?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反动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是少年孙中山急需解答的困惑,而这些困惑也是导致日后孙中山走上反对封建社会和满清政府革命道路的原因。P36-37

 孙中山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