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若游丝的传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细若游丝的传统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1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纯质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027658
作者:丁宗皓出版社:海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编辑推荐
  余光中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大传统,一个是从五四开始的小传统。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担心,即三十年来,我们一次次诀别故乡,烧掉了刚刚百岁的新房子,即五四以来建设的小传统。而纵火者和不孝子,将会魂无所依。 
内容简介
  《细若游丝的传统》是著名媒体人丁宗皓的一部作品集。本书收录随笔、访谈、文学评论等二十余篇,写作时间跨度三十年。本书脉络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传统的批评与思考。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精神传统,已从静水深流变成涓涓细流,细若游丝,但同时文学又无法斩断与民族精神传统的内在联系,传统细若游丝,但坚韧如丝。
作者简介
  丁宗皓,男,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专业,高级编辑。曾任辽宁日报社社委会委员,主任编辑、《辽宁日报》编委。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邀评论家。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从事诗歌、评论、散文的写作。著有诗歌集《残局》,散文集《阳光照耀七奶》。曾获辽宁文学奖·散文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
目  录


在碎片上
人格的界碑:北岛的位置
回到现实 重新出发
守护细若游丝的小传统
一个报人文本的文化解读
文学批评大众化是否可能?
传统有三张面孔
笔墨还乡
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我们?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新乡村主义:出路在于打开自己
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文化重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对文学生产一般规律的描述,也是对文学生产的根本要求。文学是社会生活实践土壤里的花朵,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即使极其个人化、个性化的写作,也跳不出这个范畴,只不过表现上有远近曲直。文学来源于生活,是说文学要观察现实生活形态,表达现实真实;而文学高于生活,是指作家充分调动情感,通过审美创造,使文学成为记录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的载体,成为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艺术形式。有生活之源,才有文学之流。
   文学表达的是什么?每一个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理性的追索,会得出一个主题、归纳出概念。但这绝不意味着作家可以从概念出发,按图索骥,到生活中去寻找和概念契合的素材,如此必然丢失整体把握生活的可能,扭曲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不了现实真实的文学注定无法反映生活本质真实,如此*终会断送文学的生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新时期文学,可以说是对沦为政治附庸状态下文学概念化的反拨,在打破禁锢,解放思想的语境下,文学获得新生,并重新建构文学本体。没有了"三突出"、"高大全"之类的束缚,中国文学生机重现,迎来了三十年的持续发展。但是,抖落了概念化沉重枷锁的文学,是否全面、健康地走上本体建构的道路?摆脱了旧的概念化,是否堕入新的概念化而不自觉?
  考察当下的文学创作,我们认为,创作概念化倾向仍然普遍存在,并越来越严重制约中国当代文学的良性生长。这种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吸纳、学习世界文学过程中,西方文学及其哲学背景,主要是现代西方人生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诸多概念,持续地对中国创作产生着深刻影响。诸如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等,其中叔本华、尼采、萨特、伯格森、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福柯、罗兰·巴特等人的哲学观念下的诸多概念,直接成为作家观照中国生活的视角和眼光,在这种状态下,中国生活成为这些概念对应的生活,抑或按照这些概念选择的生活,抑或是用来为这些概念作注脚的生活。现代西方哲学强烈的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注定了这些哲学概念总体特征,也决定了文学的基本面貌。人生痛苦和无聊,只是不断的欲求和挣扎;世界荒诞,人生无意义,只是一场残缺的盛宴;人生险恶,充满了计谋和倾轧,现实残酷而冷漠;人生而孤独,无家可归;无中心,无权威和整体等等。这些概念,深刻地影响了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以及新写实主义,并形成了与之相应的消极、颓废的精神基调。

 细若游丝的传统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