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区域经济 >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3月01日
  • 开 本:32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0478799
作者:方湖柳 著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内容简介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把工农业协调发展研究下沉到村域层面。以苏南泰西村为例,通过历史追踪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村域经济转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问题。这对于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农业经济史意义。
  目前我国的乡村工业化已达到相当程度。但与此同时,许多工业型村域的耕地甚至农业都消失了,乡村工农业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刻不容缓地摆到了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

  方湖柳,女,1971年生,浙江省丽水市人,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以及农业部、浙江省哲社规划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并在《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经济问题》、《中国改革》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多篇论文获浙江省社联、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成果奖。

目  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概念的界定
  一、村落和村域
  二、村域经济转型
  三、村域工业化
  四、村域现代农业发展
  五、村域市场主体转型
  六、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前  言
  村域是区域经济的最小单元,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载体。目前我国约64万个村域,如果其中多数村域不能如期完成转型发展任务,那么“三农”现代化乃至国家富强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从工农业互动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层面考虑,在村域经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依靠乡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来加速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又必须保证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方湖柳博士的专著《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是以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村域经济转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江苏省太仓市泰西村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再研究,部分内容和数据经过进一步修改充实后形成的。全书通过对泰西村这一案例分析,构建了一个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的研究框架。作者从一个前人尚未尝试过的、全新的研究视角,即以村域为单元,重点探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工农业互动发展关系。而且,作者在研究结论上也有新发现,其中突出的一点,是揭示了村域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有着不同于宏观上城乡工农业关系的特殊规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四、中国工农业关系演进研究
  国内经济学界对工业化过程中工农业关系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激(1993)的分析。其将工农业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化的推进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积累,农业支援工业,工业受到保护;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级阶段,即农业与工业平等发展阶段,工业与农业各自依靠自身积累发展,农业剩余不再外溢,政策导向既不倾斜于工业,也不倾斜于农业,两大产业均衡发展;第三阶段是工业化高级阶段,经济发展以工业积累为主,工业剩余回归和反哺农业,农业依靠工业支援实现了现代化,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城乡差别趋于缩小并消除。
  对李激的观点,国内一些学者有不同看法。马晓河等人(2002)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存在三个阶段的划分,工农业之间要么是工业支持农业,要么是农业支持工业,根本不存在工农业平行发展这样一个阶段。蔡昉(1997)则认为,如果要划分三个阶段,应是一个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再到工农业平行发展的演进过程。徐祥临(2003)甚至认为,工农业关系三个阶段理论实际上起到了为计划经济时期剥夺农业的错误政策辩护的作用,没有也不可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至于中国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也有不同看法。蔡昉(2002)、杜鹰(2003)、尹成杰(2005)、马晓河(2005)、柯炳生(2005)等人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得出这一判断的主要理由是:人均GDP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发生了转折性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度下降;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以林毅夫(2003)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不应该增加农业补贴。


 村域工农业互动发展研究(苏南泰西村的经济转型)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