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从引路者招商局,看中国金融业140年的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 > 金融/投资 >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从引路者招商局,看中国金融业140年的发展)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8108492
作者:王玉德,郑清,付玉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它是清末“洋务运动”遗存至今的**血脉,它的诞生开创了民族金融业的历史。它创下中国历史上**宗涉外收购案,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炮”。在近一个半世纪里,它用无数的“**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经140年,“不安分”的招商人如何引路金融业,又谱写了一段怎样的金融传奇?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本书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内容简介
  招商局的历史,就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的历史。
  140年前,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轮船招商局在内外阻力中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新的一页。今天,沿承百年血脉的招商局集团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企业之一。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引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盛宣怀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银行,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通过记录招商局自清末至今的发展历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的独特视角。《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由王玉德、郑清、付玉著。
作者简介

  王玉德
  现任南都传播研究院专职副院长、《金融观察》杂志主编,曾供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都市报》,历任部门主任、新闻总监等职务。
  著有《杨斌调查:中国黑马富豪浮沉录》、《让强者更强:21世纪领导公司的商业逻辑》(编著)、《再造招商局》(合著)等书。郑清
  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总经理。2003年加盟《21世纪经济报道》,从事综合、财经、产经、地产、管理、财富、商业评论等专业领域的报道。2007年就任《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部头版主任。付玉
  2006年加入《21世纪经济报道》,现为高级编辑,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以及银行、保险业等金融领域。曾参与2008、2009、2010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亚洲保险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的调研和编撰。

目  录
上篇 近现代篇:招商局与中国近现代民族金融业(1872—1978)
 第一章 近代民族金融业肇始(1872—1911)
  第一节 始于洋务运动
  第二节 仁和保险公司创办记
  第三节 从济和到仁济和
  第四节 中国通商银行诞生记
  第五节 开行之初的短暂繁荣
  第六节 清末沉浮
 第二章 现代坎坷(1912—1978)
  第一节 招商局与国民政府
  第二节 风雨通商银行(上):白银风潮,增资改组
  第三节 风雨通商银行(中):抗战内迁
  第四节 风雨通商银行(下):战后恢复,退还官股
  第五节 惨淡仁济和
前  言
接到为“糯米大人”(即本书作者)新书写序的邀请,我实在感到很意外。朋友圈内皆了解,本人虽大学修读文科类专业,但本质上却仍是个理科男。我自知没有生花妙笔,也不是名士红人,怎能为其新著写序?作为虚长他一届的直系师兄,我大学时代就与其相识,此时盛情难却,最终还是将此事答应下来。
当我们还在ARGO(中山大学逸仙时空BBS)上相互讨论与交流时,糯米大人在财经会计上的深厚造诣和文采飞扬的文字功底就已深令我等折服,圈内好友因此皆称其为“糯米大人”。毕业10年以来,岁月变幻,糯米大人不但没有荒废所学,反倒将自身两方面的优点结合起来,另辟蹊径,以幽默的语言、显浅的事例,写出了一本寓知识于休闲的财务职场小说和一本令财务分析不再枯燥的财报分析类著作。作品虽有瑕疵,但其新意灿然,不乏洞见。
这一次,糯米大人又在前作的基础上推出新作——《财报越看越有趣》,进一步以翔实的案例、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全面展示公司财报中所隐含的方方面面。它的出现,将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缺少财会基础,或希望进一步提升财报分析能力的读者,解决看不懂财报的问题。
另外,《财报越看越有趣》的分析角度也大异于市场上的同类书籍,其蕴含的分析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对于广大会计专业的学子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分析能力的上佳选择。
媒体评论

学习财务或者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多半养成了“谨小慎微”的职业习惯,传统的财务书籍也往往显得“一本正经”、言语拘谨,作者的行文却颇为活泼,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此书的趣味。

——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副教授 

肖星

本书以翔实的案例、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公司财报的方方面面,其蕴含的分析逻辑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尤其值得我们关注。它的出现,将很大程度上帮助广大缺少财会基础,或希望进一步提升财报分析能力的读者,解决看不懂财报的问题。

——广东猛狮电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裁、财务总监

赖其聪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叙述完毕中国通商银行曲折的诞生过程之后,有必要对其创办之初的人员组织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
  人的问题是首要问题。中国通商银行实行的是董事会制度,总行“权归总董”,各董事皆称“总董”,“总董”与“董事”的名称又经常互用。
  前文已经提及,盛宣怀获得皇命筹备中国通商银行之初,确定了8人为总董,这8人分别是:张振勋、叶成忠、严信厚、严潆、陈猷、杨廷杲、施则敬、朱佩珍;在开业前,又增加了杨文骏、刘学询两人为总董。所以,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时,总行董事一共10人。
  这10名总董均非等闲之辈。譬如,张振勋是南洋华侨巨商,曾任清政府南洋商务大臣;叶成忠是著名买办,开设多家五金行、缫丝厂和火柴厂;严信厚是一位海关官银号主,还是轮船招商局的股东;施则敬是清朝举人,经营丝业致富,也是轮船招商局的一位商董;朱佩珍曾任英商平和洋行买办,创办了多家陶瓷厂、榨油厂、缫丝厂……
  因此,1897年6月19日的《华报》曾评价道:“行内所举总董十人,类皆富有行号,名动王侯。”
  这10名总董中,除张振勋、叶成忠、朱佩珍3人外,其他7人都与轮船招商局或电报局有关联。而招商局和电报局,在中国通商银行中分别出资80万两和30万两,是当然的大股东,而这两家企业,又都是盛宣怀控制的,因此,盛宣怀事实上是银行的最大个人股东和核心领导人。
  不过,10名总董的地位也并非相同。其中,严信厚、朱佩珍、刘学询等3人为办事总董,余下7人为议事总董,类似于今天企业中的“执行董事”与“非执行董事”的差别。
  此种局面,按盛宣怀的说法,学习的是西方银行业的惯例。实际上,3名办事总董后来并不和谐,常常互相推诿,以致行务废弛。为此,盛宣怀曾于1902年6月16日命严潆为驻行办事总董,节制行中一切事宜。严潆不久病逝,盛宣怀又于1905年任命2名驻行办事总董和1名驻行办事分董。
  值得玩味的是,直到中国通商银行正式成立之后,清廷也从未正式任命过盛宣怀“银行督办”的职务,他只是获得了“奉特旨办银行”的“皇命”。而盛宣怀所谓“督办”的头衔,一方面是他的对外自称,另一方面则是来自银行总董们的“推举”。
  如果说盛宣怀和总董们组成的机构是董事会,是决策层,那么,在总行中所另设的华、洋大班,则相当于今天企业的总经理,是执行层。
  中国通商银行总行创办之初,洋大班为曾在汇丰银行供职20余年的英国人美德伦(A.W.Maitland),华大班为曾任上海咸康钱庄经理的陈淦。
  据《中国通商银行》一书记载,中国通商银行与美德伦、陈淦的聘用合同分别签订于1897年2月2日、3月24日,合同中除了规定其任期、薪水、权力范围、职责等事宜外,还厘定了二人的业务关系,规定了华账和洋账之别,最后还强调了保密条款。
  中国通商银行同时并用华、洋大班,是为了建立两者“互相钳制”的格局,最后真正达到“权归总董”,也是为了通过美德伦和陈淦的关系,分别与外资银行和钱庄取得联系。

 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从引路者招商局,看中国金融业140年的发展)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