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语言文字 > 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04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精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8610038
作者:刘大为 著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编辑推荐
本书为学林出版社学林语言学文库“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之一种。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传统修辞学中与认知相关的辞格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不可能特征是从语言性质过渡到深层认知心理的关键概念。进一步从相似关系、接近关系、自变关系和有无认知的介体几个因素出发,论证了不可能特征的形成以及辞格在认知上的三种类型:比喻、近喻和自喻。展示了认知性辞格是如何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直觉和创造性想象中得到实现的 
内容简介
刘大为*的《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 究(精)》引入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对 传统修辞学中与认知相关的辞格进行了重新审视。作 者认为不可能特征是从语言性质过渡到深层认知心理 的关键概念,为此该书引入了认知心理研究中原发过 程和模式识别的理论,进一步从相似关系、接近关系 、自变关系和有无认知的介体几个因素出发,论证了 不可能特征的形成以及辞格在认知上的三种类型:比 喻、近喻和自喻,并将它们作了一体化的处理,展示 了认知性辞格是如何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直觉和创 造性想象中得到实现的。
作者简介
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修辞学》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近期主要出版论*《比喻、近喻与自喻》,发表《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语言对自身的指称》、《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等论文。 刘大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修辞学》杂志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等。近期主要出版论*《比喻、近喻与自喻》,发表《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语言对自身的指称》、《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等论文。
目  录
出版前言
第一章 认知性辞格:寻求不可能特征
1.认知性辞格分析的语义学方法
1.1 必有特征、可能特征、不可能特征
1.2 三种特征的相互关系
1.3 词内和词外:语义特征的存在方式
1.4 不可能特征的接受与强制性语义共现
2.认知性辞格的本质:接纳不可能特征
2.1 认知性辞格的基本形态
2.2 接纳不可能特征的五组方式
3.认知性辞格与技巧性辞格
3.1 传统修辞学与技巧性辞格
3.2 修辞学的转向:对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
3.3 同一种语言事实与两种辞格的取向
前  言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丛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近三十多年来,在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宏观决策的背景下,我国的语言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各地出版社纷纷推出了一些语言学丛书,对汉语研究和教学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显然,作为一套新的语言学丛书,要想在前人基础上更上层楼,就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关键是主题定位和作者选择要切合当前汉语研究的主流和热点,具有示范性和时效性,起到指导和引领作用,产生导向效应。
主题定位指的是汉语研究理念应该立足什么学派。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大潮的兴起,学术研究开始复苏,语言学也不例外。但当时的汉语研究停留在传统研究的框架内,很难有所突破。有的学者曾试图借鉴从西方语言提炼出来的形式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来描写、分析和解释汉语,事实证明不可行。因为西方语言具有丰富的形态标记,属于“形合”类语言;而汉语有其独特的个性,属于“意合”类语言。直到近二十年,学界从国外引进了功能学派新兴的理论和方法,即认知语言学,汉语研究才突飞猛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主要因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更适合以“意合”为特征的汉语。因此,本丛书将定位确定为展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汉语研究成果,以紧密切合当前汉语研究实际。

 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