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传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哲学家 > 萨特传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3年01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8739176
  • 丛书名: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作者:何艳芬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编辑推荐

  ●   作为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萨特的人生经历是20世纪*耀眼的传奇之一。 ●萨特和波伏娃同为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他们是终生的情侣,从未走进婚姻殿堂。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法国著名作家萨特的传记作品。本书的重要卖点是:体例上的创新,作品包括传主年表、传主获奖当年大事记、诺贝尔奖获奖辞、授奖辞、获奖时代背景等。作为20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成为拒绝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举世震惊,舆论哗然。他更关注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

目  录
序言
第一章 阿尔萨斯的童年
1.父亲之死
2.母亲的苦难
3.外祖父的”神殿”
4.天才入学
5.继父
1.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2.亲爱的海狸
3.哲学与文学的结合
4.去柏林深造
5.三重奏
1.选择
2.死亡的考验
前  言
  序 言 他人即地狱几个世纪以来,在法国的作家中,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些出类拔萃的天才。18世纪,出了一个卢梭;19世纪,出了雨果;20世纪,轰动文坛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巴黎人,名叫萨特。萨特被人们视为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学说对整个欧美思想文化界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属于里程碑式的人物。由于萨特幼年丧父,他的童年是与教德语的外祖父一起度过的,外祖父对萨特的教育倾注了很多的精力,让萨特从小就培养了不俗的文学品位,为他日后的文学素养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加上萨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人,并且工作非常勤奋,总是锲而不舍。据说在他写作或阅读时,总是坐在一张硬的椅子上,从不坐有扶手的安乐椅,也不会半躺在床上看书。甚至,他为了获得写作的灵感,还服用大量的迷幻药剂。在34岁时,他就写就了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恶心》。这部小说总结和体现了萨特这段时期的生活和思想,他关注人类在失去上帝的庇佑后,在宇宙中所处的荒诞境地。然而,人们发现个人的存在,并没有深刻的理由,或某些超验的意义。人们发现:人,只是被偶然抛入到这个世界中的。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然而,又有谁,能够永远去直面孤独,谁人能够在荒谬的体验中度其一生?即使是主人公洛根丁也不能够,小说中,他也在与现实进行搏斗。这是萨特对一个被宰制的外部世界的荒谬和恶心感的呼喊,他关于自由的独特哲学见解、“他人即地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有力呼声,对当时的年轻知识分子来说,具有非凡的魅力。随着思想的日渐成熟,萨特卷入了各种路线的文化争端与政治斗争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声望与才华,在具体的事件与极左思潮中,全身心“介入”其中。对命运,他很早就看透了真相,他认为,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但我们又不必耽迷于此。萨特自有他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存在先于本质”。自从频繁加入了关于正义的社会活动后,他便身体力行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并且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他还不断地行动:为个人所作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因为人,就是被自己如此造就的。借此,萨特早就注定了要进入“不朽者”的伟大行列。在萨特一生中,有另一个战场,那就是女人。萨特与他一起走过来的同学西蒙?波伏娃,结成终身的情侣。他们一生都没有结婚,然而,彼此早已成为精神依靠,超越了一纸婚姻形式。萨特对爱的理解,无疑,让人们在感性世界里,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爱是统一万物的原则吗?他说:“我与女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因为狭义的性关系更容易使主观和客观一起被给与与一个女人的关系。即便你不和她睡觉,也比与一个男人的关系要丰富——如果你和她睡过觉,或者你本可以这样做,那么你与她的关系,就更丰富了。首先有一种语汇,不是语言,而是手和肢体的语汇,面部表情的语汇。至于狭义的性语汇,我且不说。我说语言本身,当你处于一种爱情关系中,并使用它的时候,它便发自内心最深处,发自性器官,这种交融,使我们自己整个人都交出来了。”海德格尔说: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不是认识世界,也不是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也就是说,首先,人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确凿无疑的存在者。那么,人究竟是何种存在者呢?海德格尔说,人都是孤独存在的;海德格尔特地用了“畏死”来告诉大家,人们在畏惧死亡的时候,就会深切地体会到,人们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谁也替代不了谁,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自由的。萨特便是从这里接着阐述下去的:人到底怎样存在,这都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是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然后,人自由的选择、人的行为,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如此说来,人的本质,就是个人自由选择的一个结果,又或者说,就应该是自由选择的结果。然而,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地干预我的各种选择,让我在选择的时候,变得犹豫不决,甚至,还让我作出违背自己希望的选择。于是,在戏剧《密室》,萨特让他的男主人公处于此种境况中,至此,让他在全剧结尾处发出感慨:“他人即地狱!”也就是说,自我被异化成为“他者”,丧失自我,即为“地狱”。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萨特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想通过小说的题材插入关于偶然性的哲学观点。其实,在这之前,他就尝试了把文学与哲学穿插进行,这是他一种独特的写作手法。
  除了在小说中融入哲学观点,早在1931年,萨特还在他的戏剧《艾比默黛》、诗集《树林》、寓言《关于真理的传说》中,思考和运用关于偶然性的问题。
  毫无疑问,这次完成的小说《恶心》,显然更加成熟了。波伏娃对萨特的这部小说也有过一些影响,正如她自己说的:“《恶心》第一稿出来后,我发现这部论文式的小说,还重复着《关于真理的传说》中很多相同的观点。我曾多次建议萨特,用一种小说的形式,并且是侦探小说的形式去展现主人公洛根丁这个人物形象,由于侦探小说的叙事一般会采用某些悬念的情节,使整部小说更加有趣味性。最后萨特同意了,写完后他感到非常满意。”
  《恶心》出版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从此诞生,这标志着他在哲学领域开创了自己独有的一面旗炽。
  《恶心》中体现的存在主义,与哲学家海德格尔之前建立的存在主义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从“我在”作为出发点,然后对这个“我在”的存在的时间性,进行本体分析,最终到达一种对“周围存在”的“i陇虑”,又或者到达“死亡”自动产生的“恐惧”。
  而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从自我存在开始分析,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并且认识自我的虚无性与包围自我的那个外在世界的无限延展性,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从而,发现身体向内行走的“无”
  产生的恐惧,并且对向外行走的世界,产生痛恨。最后,试图在一种绝对自由的自我创造中中,建立自己真正的未来世界,并超越那个痛恨的外在世界,以填补自我的虚无性。萨特找到了自己的哲学语言,一个属于自己的哲学概念。在这个基本概念之上,萨特努力地加强、巩固,一步步发展起属于自己的哲学体系。
  小说《恶心》的主人公名叫洛根丁,他是一个刚刚失恋的男青年,由于心爱的女人离他而去,他的精神到了一种快要崩溃的边缘。于是,他决定独自出去旅行,经过漫长无目的的游荡后,有一天来到了波维尔市,他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廉价旅馆住了下来。
  这家旅馆,平常多数是接待一些旅行推销员。洛根丁这个颓废的知识青年在这个旅馆住下后,发现身边接触的各色人等都是一些唯利是图的人,他们表情僵硬、毫无生气。
  ……


 萨特传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