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界线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福柯的界线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231000
  • 印刷时间:2008年02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5053115
  • 丛书名:当代学术与批评
作者:汪民安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3月 
编辑推荐
福柯是20世纪*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目前学术界*热门的人物、国内译介了不少福柯的著作,但研究性的专著尚不多。本书对福柯的理论作了全面论述,尤其对福柯的权力理论、主体思想和生活美学作了清晰的梳理和精辟的述译,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难得的研究福柯的力作。全书语言流畅、富于激情,适合对福柯感兴趣的学生、学者,亦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再版后记
这本书是我的博士论文,它在许多方面得益于我的老师罗钢教授。这几年,罗老师几乎没有原则地在所有的方面都给了我关键性的帮助。尤其是在今天,在各种各样的吵闹声音中,他清楚地知道,而且坚信不疑,他和他的学生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在这条道路上应该承受的孤寂和沉默。这条道路就是理论,这不是几十年来我们在大学课堂里灌输的而且现在仍在乏味地灌输的理论,这是在改变我们的目光、思考,而且促使我们进行别样的观察和思考的理论,这是为趣味而不是为权势所主宰的理论,是为好奇心而不是为真理意志所主宰的理论,这是作为世界观——起码是作为我的世界观——的理论,这同样也是作为工具箱的理论。我深深地得益于这一点。我的这本书,正是这样的一种选择结果。如果说,这本书里面对权力进行了大量讨论的话,这些讨论不是为了澄清权力的隐秘真相,而是为了让权力进一步地迷失在某种书写的游戏中。是的,权力无处不在,但是,不要对它说真话,而是让它显得粗俗而无趣,要让趣味和好奇心的强烈驱动来吞噬这种暴躁的权力,要用生理学来统治哲学。如果说这本书里面有一些生理学,而且,它表现为武断和激情的反复交织的话,那么,这种武断源于我的粗糙和固执,而激情则来自于我的迷恋——对福柯的迷恋、对理论的迷恋、对我*后的学生生涯的迷恋。这种激情也是学生向老师表示的谢意——没有罗老师的帮助,就没有这本书——既没有这本书的*初起源,也没有这本书*后这样的结果。我也感谢我的硕士导师、远在南方的刘安海教授,他已退休在家,我知道,不论这本书如何幼稚,他都会由衷地高兴。
许许多多的老师、朋友和同事,这么多年来,他们各种形式的理解和帮助促成了我的工作,我不会忘记因为这些理解、合作和帮助而建立起来的友谊。我向他们表示谢意,这种谢意发自内心,因此,我不说出他们的名字,我想让这种友谊以默契的方式存在。当他们拿到这本书时,他们肯定知道,他们的帮助、我的感谢、我们之间的友谊,都藏在书的哪些字里行间。
内容简介
福柯在疯癫风雨飘摇的历史中,暴露了理性漫长而隐秘的道德禁锢,像尼采一样,他让疯癫的尖叫,闪电般地划破理性的夜空。疯癫的尖叫,也是一切孤独者的尖叫,是潜伏在日神之下的酒神的尖叫。理性和道德,这是福柯与之搏斗终生的陈腐教义。
福柯堪称是最重要的权力理论家,但是他并没有一个牢固而确凿的权力理论,相反,他在“权力”面前反复徘徊、权衡、测量,他在“权力”问题上进行了残酷的纠缠。权力在福柯这里最终表现为一个开放的场域。
为此,福柯的写作充满着激烈的申诉,他既是高亢的,也是绚丽的;既是热烈的,也是偏执的。但是他那烂漫的申诉散文并没有因为激烈而失去分析的力量,福柯的哲学天衣无缝地将抒情和分析融合起来,他既是澎湃的诗人,也是严谨的智士。
作者简介
汪民安,1969年11月生于湖北新洲,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有:《谁是罗兰·巴特》(1999,2005,2006),《现代性》(2005),《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2006,2007),《尼采与身体》(2008),《形象工厂》(2008)等。主编丛刊《生
目  录
导论
第一章 理性/疯癫
 一 疯癫史
 二 疯癫氛围
 三 疯癫与空间
 四 疯癫与结构
第二章 话语/知识
 一 医学的语法
 二 知识型与语法
 三 表征的考古
 四 人的诞生和死亡
 五 知识的自主和回归
 六 考古学和陈述
 七 话语的控制
前  言
导论   如果不是将疯癫理解为神志错乱的自然疾病,而是将它理解为启示般的诗篇的话,我们可以在福柯华丽的开篇中预见到他这一伟大事业的基本倾向:对规范的逾越,对理性的抗争,对超验性的拒斥,对诗意的渴望,对极端体验的迷恋。而疯癫则令人惊异地埋伏着所有这些倾向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理性/疯癫
  二 疯癫氛围 
  《疯癫与文明》与其说是史学,不如说是诗学。这是多重意义上的诗学:它的写作本身是诗意的。福柯在此表现得像个愤怒的抒情诗人,敏感而炫耀,他在冷峻而犀利的分析中埋藏着诗的激烈旋律。同时,福柯的出路也是诗学的。疯癫的呐喊只是通过少数的诗人喷薄而出。诗,既抗拒着道德,也抗拒着理性。最后,疯癫的氛围是诗的氛围。福柯的写作,他对疯癫的研究正同他的文学时期相吻合,福柯从文学中获取了疯癫遭到惩罚的证据。福柯正是在这样一种多重的诗学意义上对启蒙理性、道德以及启蒙理性、道德设置的禁闭形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此,福柯十分明显地站到了非理性主义的阵营中,这个阵营的特点即是反文化,反启蒙。萨德、荷尔德林、尼采、阿尔托、布朗肖和巴塔耶等人绵延不绝地在欧洲文化中表达对启蒙的敌意,一旦将启蒙、理性判决为阴郁和罪恶滔天的,那么,非理性就成为新的港湾,新的避难所,新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和理性准则水火不容,这种准则要求越轨,要求酒神,要求诗意般的蛮力,要求欲望的无阻碍的流动。非理性在尼采和福柯这里同理性展开一场旷13持久的大战。《疯癫与文明》最后攻击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始终无缘进入非理性统治的领域”,相反,只有诗和诗人才能包融神圣的疯癫、非理性的闪电,才能透露体验的直觉,领略万物的终结和开端。福柯在最后提到了他心目中反理性的疯癫英雄:荷尔德林、奈瓦尔、尼采、阿尔托,这些非理性的尖厉叫声,原始呐喊终于引发了一种全面的纷争,非理性划破了古典主义时代理性的夜晚而引吭高歌,同样,在萨德看来,“非理性继续在黑夜中守候,但是在这种警戒中它获得了新的力量。它一度是非存在物,而现在则成为毁灭性力量……在萨德和戈雅之后,而且从他们开始,非理性一直属于现代世界任何艺术作品中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包含着这种使人透不过气的险恶因素”。福柯将理性批判的任务交给了诗人和艺术家,正是通过他们,直觉、体验、欲望、审美以一种以暴抗暴的方式向理性喷薄而发。诗和文学抗拒着理性铁笼的禁锢,《疯癫与文明》的前后背景,正是这样一种抛弃了形形色色理性主义的文学氛围。
  ……
书摘插画
插图

 福柯的界线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