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汉德对照)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 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汉德对照)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6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09792186
作者:裴钢 江波 辜学武 郑春荣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编辑推荐
本书从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国家视角三个方面分析了各相关领域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展现了这些影响机制的机理和力度,从比较的视野指出了我国该如何学习德国的创新经验。全书共分分三篇,*篇是科学技术篇,从技术、产业、建筑、创新体系、专利、机制和经济秩序等方面分析了德国创新力源源不断的原因所在;第二篇是人文社科篇,从历史、法律、哲学、外交、智库和家族企业的角度探讨了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第三篇是国家视角篇,主要探讨了工业4.0下德国的社会创新政策。本书对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升我国持续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德国是公认的具有*的创新能力的国家。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在哪里?为什么这个国家总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依托同济大学一百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对德研究资源,携手校内外、国内外一流的德国问题专家,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探讨了不同领域同德国创新能力的关联,分析了各相关领域对德国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展现了这些影响机制的机理和力度。
作者简介
裴钢,男,出生于1953年12月11日,辽宁省沈阳市人,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78年1月~1982年2月就读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2月~1984年12月就读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12月~1991年12月就读美国北卡大学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荣誉科学博士学位和逢甲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1995年3月~1997年6月任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员,中科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共同支持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000年5月~2007年11月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2006年6月任同济大学名誉教授,2007年8月~2016年9月任同济大学校长。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第四届、第五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干细胞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一届专家组召集人,国家重大基础平台建设专家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理事长,中药全球化联盟副主席,《Cell Research》主编等。从事细胞信号转导机制及生理功能等研究。江波,男,1959年8月生于上海,浙江奉化人。历任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1978年2月就读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学系学习,同年10月赴法国雷恩第二大学学习法国语言文学,1981年毕业。1990年9月赴英国诺丁汉大学学习教育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1年7月由法国回国后在教育部(国家教育委员会)任职,1993年参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筹备工作,1995年~1999年任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1999年12月~2004年8月任中国驻美国芝加哥总领馆教育参赞,2004年10月~2005年6月任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2005年7月~2012年6月任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正司级),2012年7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正局级)。从事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目  录
科学技术篇
对德国工业4.0 法律问题的反思【刘 迪 单晓光】/001
基于专利的德国技术创新分布格局与发展趋势【慎金花 陈 欣 杨 锋】/006
从包豪斯到“零豪斯”
  ——德国建筑创新的三次浪潮【李振宇 邓 丰】/021
创新——德国汽车业发展动力的源泉【马 钧】/028
德国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创新发展历程【李克平】/037
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德国模式
  ——谈职业教育对德国创新的促进机制【王继平】/042
高校与企业的研发合作——德国创新的发动机【伍慧萍】/050
德国应用学科的创新体系【戴晓虎】/059
德国制造业与德国创新体系研究【陈 明】/068
从经济秩序看德国创新力持久不衰的原因所【冯 晓】/082
弗朗霍夫学会运行机制对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若干启示【陈 强 李伯文】/088
前  言
总  序

德国是公认的具有世界领先的创新能力的国家。在所有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国家排名中,德国都跻身于前六名。巨大的创新活力、优秀的创新团队、良好的创新体系、卓越的创新转换能力和敏锐的创新市场捕捉能力,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雄厚的国家实力、殷实的百姓生活、安定的社会基础和崇高的国际威望。
当今世界国家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国家创新实力的竞争。没有创新能力的国家很难保持可持续发展。创新理论的奠基者奥地利裔美国学者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教授早在百年前就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创造性的毁灭”的论断:一个产品的创新、一个工艺的创新、一个机制的创新,往往会带来一个新的企业、一个新的行业和一个新的市场的产生。它们的产生,往往又会淘汰大量现成的产品,从而对许多企业,乃至于对整个行业形成毁灭性打击。

 德国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源泉(汉德对照)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