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国史 >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09年0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1132517
  • 丛书名: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
作者:刘玉才 编著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年01月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史普及读本》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的普及本,分别叙述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四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就,共12分册。在原书综合性、学术性的基础上,突出通俗性,以适应大众阅读的需要。
明代中叶至清末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本册主要讲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与商品经济的进步,以及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之下,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传统社会观念的变革,展示了中华文明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艰难历程。
作者简介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化史,著有《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合著)、《古典文献学基础》(台著)等。
目  录
小引  
第一章 立国之本  
 一 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二 新作物的引进与传播   
 三 农业的精耕细作   
 四 农学总结:《农政全书》   
第二章 匠作巧思   
 一 丝棉纺织,   
 二 采煤、冶炼、制盐、制糖   
 三 陶瓷烧制   
 四 技术百科:《天工开物》   
第三章 商贸金融   
 一 江南市镇   
 二 商帮会馆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第一章 立国之本
  一、人口、移民、开发、耕地
明清两代,中国人口开始了较为迅速的增长。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5亿。明朝灭亡前后,由于长时期的自然灾害、社会动乱和战争等原因,人口数量有所减少。但是等到社会稳定下来,由于清代前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人口开始急剧增长。康熙三十九年(1700),人口数量大致恢复到1600年的1.5亿。经历了康乾盛世,乾隆四十四年(1779),人口可能已经达到了2.75亿;乾隆五十九年(1794),人口则已经突破了3亿,比康熙中期增加了一倍。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据官方统计,人口已达到了4.3亿,这被认为是20世纪以前中国人口的最高纪录。其后,随着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之中,人口数量又有所减少,到清朝灭亡时,中国人口大致维持在4亿左右。
历史上,中国人口还从来没出现过如此急剧的增长。在经济繁荣、社会相对安定的北宋王朝,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了1亿,此后,人口数量一直在5000万和41亿之间波动。明朝建立时,人口不过6500万。然而,在随后的不到400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竟然翻了两番。因而乾隆时期的学者洪亮吉,已经开始忧心忡忡地思考人口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了。
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增长的人口必将反作用于经济。人口的增长与有限的耕地发生了矛盾,为了谋求生存与发展,明清时代,中国出现了大批的移民。其实移民现象古已有之,中国的统治者很早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区间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有意识地强制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区。但是,明清时代的移民现象,往往不是出于政府的强制,而是人口密集地区的人民为生活所迫,自己决定到异乡去寻找生存的空间。和以往受到政府强制的移民相比,他们被称为“自发性移民”。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所谓的“自发性移民”,实际上也往往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明清的移民现象,虽然客观上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但也从根源上反映出急剧增加的人口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压力。
  ……

 传承与新变—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物质文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