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真实人生(季羡林之子季承精选季羡林60余篇文章,句句“真话”“实话”,参透“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相.)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 哲学 > 季羡林真实人生(季羡林之子季承精选季羡林60余篇文章,句句“真话”“实话”,参透“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相.)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2年10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0434198
作者:季羡林 著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编辑推荐

   年轻时习得人生大智慧   前行中不一样的思考与洞察
  本书为“人生之思”丛书之一。与另外两本(朱光潜、冯友兰)书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之笔,都是纵横人生的经典文章。但本书又自有其特色。季羡林杂文长于从自己出发,侧重书写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所思所感,字里行间,包含大学问家历经沧桑后的真知灼见。
书名“真实人生”也是一语双关。一则作者为人求真、行文朴实,连*都称赞他“讲真话”。“真实”是他给予人们的人生启迪,是他的特色。二则随着老人的离去,围绕他的各种纠纷未来也总有一天会尘埃落定,还给世间一个真实的季羡林。纷扰散去,是学问和人生的撞击,是情与理的交融,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这是学养,更是一种当世已经稀罕、但**需要的精神。浮华背后,是活生生的内心矛盾、是“世故老人”孤独的内心,是所有人都一样的对生命的渴望。
  季羡林作为名人,在普通民众尤其年轻人中粉丝众多。而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通过书籍文章。这里篇篇精选的文章,一个个宏观或微观的人生话题,也能带给年轻人不一样的人生启迪,成为他们常读常新的枕边读物。

 
内容简介
  一个世纪的跋涉 东西千年的求索
  纷繁散去 真理在素朴的心中
  季羡林是这个时代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学术大家”,也是一位著作高产的知名散文家。本书中的60余篇随笔由其子季承亲自选定,可谓精品中的精品。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晚年他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用他自己的话说:“还我一个自由自在身。”在经历大起大落的人生之后,他以最坦率、真诚的态度,在本书辑录的文章里,把自己对人生世相,友情、爱情以及读书、做人的体悟与认识娓娓道来。
  他是低调的、真实的: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世间的真理都是明白易懂的。可是,芸芸众生,花花世界,浑浑噩噩者居多,而明明白白者实少。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语系一级教授,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建树卓著。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通英语、德语、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季羡林热心社会事务,以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投身社会。生前曾撰文请辞三项“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  录
父亲长寿的“秘诀” 季承
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
再谈人生
三论人生
世态炎凉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糊涂一点,潇洒一点
死的浮想
笑着走
八十述怀
虎年抒怀
迎新怀旧
九十述怀
媒体评论
  社会各界对季羡林的评价:
  ?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侯,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侯,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温家宝赴301医院为季羡林庆生时的对话 (新华网2006年8月6日)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 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
  ——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之父、散文家 )
  ? 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不完满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关于这一点,古今的民间谚语,文人诗句,说到的很多很多。最常见的比如苏东坡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根据吴小如先生考证)诗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都是我们时常引用的,脍炙人口的。类似的例子还能够举出成百上千来。
  这种说法适用于一切人,旧社会的皇帝老爷子也包括在里面。他们君临天下,“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可以为所欲为,杀人灭族,小事一端,按理说,他们不应该有什么不如意的事。然而,实际上,王位继承,宫廷斗争,比民间残酷万倍。他们威仪俨然地坐在宝座上,如坐针毡。虽然捏造了“龙御上宾”这种神话,他们自己也并不相信。他们想方设法以求得长生不老,他们最怕“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连英主如汉武帝、唐太宗之辈也不能“免俗”。汉武帝造承露金盘,妄想饮仙露以长生;唐太宗服印度婆罗门的灵药,期望借此以不死。结果,事与愿违,仍然是“龙御上宾”呜呼哀哉了。
  在这些皇帝手下的大臣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极大,骄纵恣肆,贪赃枉法,无所不至。在这一类人中,好东西大概极少,否则包公和海瑞等决不会流芳千古,久垂宇宙了。可这些人到了皇帝跟前,只是一个奴才,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可见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据说明朝的大臣上朝时在笏板上夹带一点鹤顶红,一旦皇恩浩荡,钦赐极刑,连忙用舌尖舔一点鹤顶红,立即涅槃,落得一个全尸。可见这一批人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谈不到什么完满的人生。
  至于我辈平头老百姓,日子就更难过了。建国前后,不能说没有区别,可是一直到今天仍然是“不如意事常八九”。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踩了人一下,或者被人踩了一下,根本不会说“对不起”了,代之以对骂,或者甚至演出全武行。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谁能说,我们的人生多是完满的呢?
  再说到我们这一批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历史上一生中就难得过上几天好日子。只一个“考”字,就能让你谈“考”色变。“考”者,考试也。在旧社会科举时代,“千军万马独木桥”,要上进,只有科举一途,你只需读一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能淋漓尽致地了解到科举的情况。以周进和范进为代表的那一批举人进士,其窘态难道还不能让你胆战心惊,啼笑皆非吗?

 季羡林真实人生(季羡林之子季承精选季羡林60余篇文章,句句“真话”“实话”,参透“大起大落”的人生真相.)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