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网络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 艺术理论 > 媒体艺术网络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4年04月01日
  • 开 本:12k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208120648
作者:Frieling,R. 等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年04月 
编辑推荐

人类可否与植物对话?意念真能控制水纹?
一门贯穿科技与人文的崭新艺术  一段由声音光影书写的观念历史
 
1.中文世界迄今*为系统的媒体艺术研究文集,深刻理解当代媒体艺术的必读之书。由全球*重要的媒体艺术中心——德国ZKM中心,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歌德学院联合策划,国际**媒体艺术学者撰著,全面权威阐述20世纪以来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与核心议题。
2.中国一流媒体艺术家与重镇学府领军人物郑重推荐。张培力(中国录像艺术之父)、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朱青生(北京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鲁晓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杰弗里肖(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院长)、汪建伟(跨学科媒体艺术家)郑重推荐。

相关推荐:
※《现代艺术:1851-1929》(“牛津艺术史”系列,全面深入解读,剖析莫奈、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偶像的诞生之路)

※《20世纪的设计》(“牛津艺术史”系列,世界设计史协会主席权威之作,中国未来设计之路的借鉴明灯)

※《荣荣的东村》(艺术史家巫鸿新作,中国实验艺术的神话现场。荣荣、张洹、左小祖咒、马六明。焦虑与自卑,梦想与野心)

 
内容简介
技术革新的时代中,我们沉浸于丰盈的物质生活,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媒体艺术由此诞生。这门跨界的艺术,借助多种媒介对现实进行观察和思考,在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同时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体现出“科技与人文”的艺术理念。
  《媒体艺术网络》全面呈现出20世纪媒体艺术发展的脉络与全景。国际知名的媒体艺术研究者围绕电视艺术、声响艺术、虚拟叙述、远程信息处理、沉浸与交互等话题,为读者描绘技术与艺术相互融合的图景,探寻媒体艺术与真实生活的界限。本书并具有新颖前卫的编排方式,将文本内容与全球媒体艺术作品的网络平台www.mediaartnet.org相结合,体现出实体书籍与虚拟网络相交互的新锐超文本阅读体验。

  本书为“媒体艺术译丛”系列首个出版物。
  “媒体艺术译丛”,主编:张尕、彼得·魏贝尔 (Peter Weibel)。策划: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
作者简介
  编者:
  迪特尔·丹尼尔斯 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媒体艺术策展人,德国ZKM中心前策展人,“媒体艺术网络”项目主持人。
  鲁道夫·弗里林 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德国ZKM中心前策展人,“媒体艺术网络”项目主持人。

  “媒体艺术网络”译丛主编:
   张尕 媒体艺术策展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帕森斯艺术学院副教授(纽约)。另受聘为中国美术馆媒体艺术顾问策展人,瑞士联邦理工大学(洛桑)媒体+设计实验室高级研究员。曾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访问科学家。策展包括: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延展生命”(2011)及“齐物等观”(2014)。致力于将国际新媒体艺术的前沿探讨引入中国,并于2010年创办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TASML) 。
  彼得·魏贝尔 德国艺术与媒体技术中心总裁。
目  录
编者按
中文版前言
德英双语版前言

导论
媒体→艺术/艺术/媒体
20世纪上半叶的媒体艺术先驱/迪特尔丹尼尔斯

电视——艺术抑或反艺术?
先锋派和大众媒体在1960和1970年代的冲突与合作/迪特尔丹尼尔斯

声响艺术
/戈洛弗尔默
媒体评论
这是中文世界迄今为止所出版的最为系统的媒体艺术研究文集。本书介绍了20世纪中叶以来媒体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文化逻辑,涉及录像、声音、网络、虚拟等各类新媒体艺术实践;其研究视野贯通媒体的技术、艺术与文化,展现出新兴媒体的发展是如何反复塑造着我们的知觉方式和生存经验,而艺术家们又是如何从媒体的演变中不断发展出新的艺术动力和创作方法。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

媒体艺术将会成为所有艺术中最起主导作用的形式,成为人类当代艺术的主要媒体。《媒体艺术网络》提示出媒体艺术的过去和现今,以及未来不可限量的发展,它将成为我们必须反复阅读和思考的文本。
——朱青生(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媒体→艺术/艺术→媒体
20世纪上半叶的媒体艺术先驱
迪特尔丹尼尔斯

媒体取代艺术——艺术回应媒体
  因此自早期现代主义以来,无论是在媒体技术上还是美学上,先锋派和主流都对彼此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的一个激进结论是:“一切现代艺术都是媒体艺术。”
为什么艺术家使用媒体?
  这一期望在早期艺术家针对使用电影、广播和电视这类媒体的纲领性要求中得到了表达,如济加韦尔托夫(Dziga Vertov)和沃尔特鲁特曼(Walter Ruttmann)所设计的一种新的电影艺术、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广播理论,或针对电视的未来主义宣言(《广播》[La Radia],1930)。在此,大众艺术成为在诸如俄国革命和德意法西斯这类完全对立的意识形态之下的政治纲领。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63年的划时代论文《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也提到了先锋派在社会和政治上的无效性,并第一次为已被媒体改变了的艺术概念提供了一个包罗一切的理论基础:艺术应该通过对技术媒体的运用,来克服手工制造的原作的品质局限,由此抵达新的观众,并社会性地动员这些观众。这些基本思想在1960 年被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及汉斯恩岑斯贝格尔(Hans Magnus Enzensberger)的媒体理论论文所传播并被重新激活,大大影响了媒体艺术的发展。它们是录像艺术、实验电影和声音艺术的先驱年代里的主旋律。
  第二个令艺术家使用视听媒体的核心动机在于它们所具有的创造图像和声音体验的美学潜质,这些潜质在过去从未被听到或看到,换言之是超越所有已知类型的艺术形式。因此沃尔特鲁特曼在 1919 年构思了“一种为了眼睛而创造的艺术,其区别于绘画之处在于其历时性(如音乐)……因此一类新的艺术家将出现,他们之前只是以潜伏的方式存在于绘画和音乐之间的某处”。而这种新艺术“一定可以比绘画抵达广泛得多的观众”。这一想法在鲁特曼、维金埃格林(Viking Eggeling)、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和其他艺术家在1920 年代的绝对电影(absolute films)中落实为具体形式。库尔特魏尔(Kurt Weill)在1925年产生了一个类似的想法——“绝对广播艺术”(absolute radio art),“一大群新的、麦克风所能人工制造出的、未曾听过的声音”得以成为某种“绝对的、充满精神的艺术作品,在地球上空飘浮”。
书摘插画
插图

 媒体艺术网络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