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林——艺林栉风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 > 艺术家 > 吴广林——艺林栉风

  • 版 次:1
  • 页 数:
  • 字 数:
  • 印刷时间:2015年11月01日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34786181
作者:杨丽萍 主编,茹家鹏 编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编辑推荐
仰望星空,纵横天地间,游刃方寸地。论助推吴广林表演艺术提升的重要元素。为话剧而生,感悟吴广利的表演艺术。
 
内容简介
《吴广林——艺林栉风》从人物传记、他人研究评论、艺术年谱和摄影作品这几个方面记叙了著名著名话剧大师吴广林的生平事迹。
作者简介
 杨丽萍,河南省省委委员,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

目  录
仰望话剧
——我的话剧人生
纵横天地间,游刃方寸地
——品鉴话剧舞台上的“帅派”老生吴广林
站在人生与艺术的接点上
——吴广林与话剧《红旗渠》及其他
开悟见性的“戏痴”
——话剧表演艺术家吴广林折射于舞台的角色灵光
论助推吴广林表演艺术提升的重要因素
——以话剧《红旗渠》为个案
为话剧而生
——记我省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吴广林
在坚守与探索中创造辉煌
——简评吴广林话剧表演艺术的足迹与发展趋向
前  言
总序
造就名家大师
促进文化繁荣
营造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 好环 境,造就一批名师大家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引 领文 化事 业繁荣发展,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 条件。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自2011年启动,旨 在通 过推介河南各艺术门类的领军人物,总结传播他 们的 艺术 成就,激励文化艺术工作者百尺竿头再上层 楼,引领 河南 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健康成长,“河南省 艺术名家推介 工程 丛书”的出版,就是对河南省艺术 界各领域领军人物 艺术 成就的一次系统的总结和展示 。
一个时代的文明高度,往往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 物所 代表的。在文艺领域,可以说一个时代的文化名 家的 成就, 代表着这个时代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准。因 此,总结艺 术名 家的艺术经验,推广艺术名家的艺术 成就,彰显艺术 名家 的职业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当 然,在艺术领域里, 这些同 志尚有更远的路要走,也 希冀更多的人超越他们。而 这些, 正是我们所盼望的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开封城好大好大,马路很宽很宽,街道很远很远。总觉得日子像放慢的镜头,很长很长,很慢很慢。数着星星过,数着月亮过,数着太阳过。随着年龄逐渐长大,城小了,路窄了,街近了。时光像长了翅膀,日短了,月缩了,年快了。月月年年如白驹过隙,眨眼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可小时候的那点事总在眼前晃动……

我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小时候,每每到睡觉的时候,就总缠着父亲讲故事,否则绝不闭眼,父亲无奈只好顺着我。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只上过几天私塾。他讲的也就是他所看过的戏,《三国》《水浒》《包公小出身》《薛仁贵征西》《白蛇传》《陈三两爬堂》等。一天一个故事,我真的记不清讲了多少。说起《三国》《水浒》,父亲眉飞色舞,谈笑风生;说起《王宝钏寒窑十八载》,父亲赞许敬重;说起《陈三两爬堂》,父亲眼含泪光,同情崇敬;说起《陈世美》,父亲义愤填膺。这些故事的结局都是不杀奸臣不收场的。我相信父亲并不是有意教我什么,他只是完成一个父亲的职责,却在无意间使我明白了很多。懵懂中,这些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渗进我的骨髓,融入我的血液。它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英雄、忠义,何为正直、善良,也基本奠定了我一辈子的人生观。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兄弟姊妹六个,上有一个奶奶,加上父母总共9 口人,全靠父亲每月50 多元的工资养活。吃饭穿衣,亲来戚往,还要交付每个孩子的学杂费。住的是两间半房,其实就是一大间加半间。在我的记忆里,家里除了床再也看不到任何家具,真不敢想日子是怎么过的。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啥时候能穿上一件不是手缝的而是机器做的衣裳。这话现在的孩子们听起来肯定觉得很好笑。平日里,我很少看到父亲的笑脸,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记得14 岁那年,有一次吃午饭,我刚要伸手夹菜,父亲猛地用筷子敲了一下我的手,一脸严肃地说:“先不要吃饭,好好想一想个人前途问题,你都14 了,将来怎么办?总不能让家里养活你一辈子!”我一愣,眼泪夺眶而出,委屈地低下头无声地抽泣,片刻起身就向外走。母亲急忙拦住我,递给我一碗饭,我站在街上顶着烈烈的日头吃了一碗热泪拌面条。放下碗,就背起书包去了学校,一个人在教室里呆呆地坐了一个中午。我突然觉得世界好冷好静。这是父亲第一次触动我灵魂的谈话,也可以说这是我心灵的第一次成长。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尽早离开这个家,再也不靠父母养活自己。”从此,我有了心事,无忧无虑的童年离我远去。我的少年虽然贫穷,却依然是快乐的。如果现在让我描绘我的少年,我还是想用“金色”二字来形容它。我的快乐是缘于样板戏,也是样板戏使我走上了文艺道路。当时正值“文革”时期,物质匮乏,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影剧院里除了几部老电影,几乎全部都是样板戏。那是一个贫穷的时代,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都差不多,别说电视机了,谁家能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就显得很“牛”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奢侈品叫“三转一响”。三转,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一响,即收音机。谁家买了一辆自行车,半条街的人都会围过来兴致勃勃地品头论足,相当于现在谁家买了一辆豪车。“三转一响”几乎是每一个家庭的梦想。为了能使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及时传达到各家各户,公家给每家安装了一个有线小喇叭。小喇叭早中晚每天播三次,内容除了新闻就是革命歌曲和样板戏。别小看这个小喇叭,它可是我当时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天早上唱着样板戏上学,中午听着样板戏吃饭,晚上品着样板戏入眠。正是因为这个小喇叭,我才喜欢上了样板戏。人的潜能有时真的很惊人,仅凭小喇叭的记忆,小小的我居然能把很多样板戏从头到尾,不管是过门儿唱腔还是台词音乐,也不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正派反派,主角配角,甚至锣鼓点儿都一丝不差地背下来。同学们经常在一起比试看谁背得多背得准,当然我赢的时候多一些。而同学之间的经常比试,更激发了我对样板戏的兴趣。感谢父母给了我一副好嗓子,既高,又宽,且纯,我感觉似乎没有唱不上去的高音,弹着琉璃蛋儿就可以把杨子荣《打虎上山》一段轻松拿下,而且口不喘,气不嘘。那时我不懂男孩儿大了还有个变声期,只知道我有一条好声带,无论什么歌曲,什么戏我都能唱,而且唱得惟妙惟肖,声音质量很高。有一个夏天的晚上,全家在门口刚吃完晚饭,父亲突然提出要我唱《智取威虎山》中少剑波的唱段“朔风吹,林涛吼……”,这是父亲最爱听的一段。我当时虽然年龄不大,可已知道了害羞,不好意思当着众人唱,就扭捏推托。可父亲一再催促,我只好妥协,但表示不在街上唱,要唱就进屋里。说实话,我家上追三代从没人唱过戏,这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当我闭着眼,咬着牙,强撑着把这段样板戏唱完,走出门一看,我懵顶了,原来半条街的街坊邻居都围在我家门口听我唱,有的蹲着,有的站着,我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只看见他们在鼓掌。我脸一红扭身进了屋,猛地趴在了床上。此刻,我心里是三分羞涩,三分兴奋,四分自豪。那天晚上,全家人都十分兴奋,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看到的微笑。在我的记忆里,这是我们家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极其贫瘠的年代最为快乐的一个晚上。




 吴广林——艺林栉风下载



发布书评

 
 

 

PDF图书网 

PDF图书网 @ 2017